就见信使看到皇帝,便快步过来,双手捧着接下来的长筒,大声喊道:“东江镇八百里加急,建虏大规模突袭朝鲜,卢总督求援。”
崇祯皇帝万万没想到,这个八百里加急,竟然是卢象升的求援信。哈哈,这样最好了,那就是没事!
他是松了口气,不过站他后面的臣子们一听,却是急了。就见首辅薛国观立刻躬身对崇祯皇帝奏道:“陛下,朝鲜和我大明隔海相望,卢总督这求援信怕是来得有点迟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是啊,陛下,朝鲜好不容易重归我大明。”礼部尚书也是跟着奏道,“要是我大明不救的话,朝鲜就很可能会被建虏吞并的。”
涉及军国大事,兵部尚书当然也是要发言的:“陛下,卢总督那边兵力只有七千左右,建虏大规模入侵朝鲜的话,就凭哪点人马,肯定难以阻拦建虏攻势。朝鲜危矣!”
“……”
听着他们奏事,看着还有臣子要开口的样子,崇祯皇帝拿着手中已经呈到他手中的奏章,并不急着打开,而是微微一笑道:“朝鲜的事情,朕已经解决,没事了。”
说完之后,他拍了拍手中的奏章,稍微看了一眼,便再度笑着说道:“奏章中就只是这事而已,那就没什么了。”
听到他这话,所有听到他说话的人,不由得都愣了下。
和皇上有关的事情,总是让他们出乎意料,愣着愣着就要成习惯了!
在他们想来,朝鲜远在海得那一边,就连卢总督的八百里加急,也是刚刚送到而已,皇上怎么就那么相信,朝鲜战事已经不足为虑,被他给解决了呢?
这么想着,这一次,是薛国观问了:“这八百里加急都刚到,陛下是如何得知,而后就这么快解决了呢?”
这个问题,也是其他人想知道的,因为他们想不通,便都看着崇祯皇帝,想听听有什么合理的解释?
崇祯皇帝听了,也没有被这个问题难住,顺口便对薛国观说道:“这其实很容易猜得到的。卿想想看,上一次建虏入关,已经过去了几年?他们掠去的物资,是不是消耗得差不多了?没有了晋商给他们输血,辽东又那么贫瘠,他们想要足够的粮草物资,是不是只有从朝鲜那边想办法了?这是其一!”
“其二,卢卿的东江军在辽东立足,严重威胁了建虏的侧翼,建虏肯定会想着消灭卢卿所部。而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吸引卢卿上岸和建虏主力决战。由此,如果建虏出兵朝鲜,营造一种态势,就是要灭了朝鲜。那朝鲜那边肯定要求援,除了东江军去救,就没有别的兵力可用……”
马后炮的事情,每个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崇祯皇帝不想暴露窃听系统,当然,就算他说了别人也不会信。因此,他就放放马后炮,让他们惊讶去好了。
“……朕猜着,建虏肯定会留一座大城不攻陷,然后兵力又是卢卿所部能大概对付对付的,如此一来,卢卿必定会去救援。如果朕所料不错的话,建虏选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平壤城!”
听着崇祯皇帝娓娓道来,不少人都听得点点头,感觉皇帝的推理,很是有道理的。
不过,最终还是有人是比较清醒地,听着崇祯皇帝说得这些话,兵部尚书最终问出了他的疑惑:“那陛下何以知道,建虏会在何时发动战事的?”
崇祯皇帝一听,看了他一眼,笑着说道:“这很简单啊!建虏突然之间,就要和大明谈德王的事情,这早不谈晚不谈,突然之间就开始谈这个事情。朕就知道,建虏绝对是要对朝鲜动手了。因此想要用此花招稳住关宁这边。”
“原来如此啊!”太子听到这话,顿时就兴奋地说道,“因此父皇就果断御驾亲征,用……用围魏救赵之策,救了朝鲜?”
作为太子,听得故事多了,自然知道围魏救赵的故事。此时刚好可以拿来卖弄一下,就立刻说了出来。
崇祯皇帝听了,微笑着点头道:“不错,看来太子的功课并没有荒废!”
太子一听,顿时心中喜滋滋地,被父皇表扬了!
得太子提醒,其他人顺着这个思路,就想多了一层。
只见兵部尚书也跟着恍然大悟道:“如此,陛下才把上万建虏首级丢得满辽东都是,营造出大军攻打辽东的态势,因此,建虏主力就不得不回援,朝鲜之危也就解了?”
崇祯皇帝点点头,心道你好聪明,替朕把事情都理清了一遍,不用再费口舌。
周皇后和有资格站得最近能听到对话的,都是大明高官,六部九卿等,他们心中把所有的对话都理了一遍,顿时,心中对崇祯皇帝不由得万分敬佩。
有些事情,他们或许也能猜测一二,却绝对不能像崇祯皇帝这样肯定地猜出那么多事情的背后真相。什么是明察秋毫?这就是明察秋毫了!还有,皇上能从这些蛛丝马迹中推断出事情真相后,断然率领三大营出征,这种决策的做出,得有多大的果断,也只有皇上才有这个能耐吧!
想着这些事情,就算是官场上沉浮多年,已经修炼成精的文官,也不得不暗暗心惊。心中告诫自己,千万不要糊弄皇上,要不然,凭皇上如今的能耐,绝对能发现。到时候,皇上带兵打仗杀了不知道多少人,之前几次定罪谋逆抄家等等,都足以说明皇上可不是心慈手软,而是铁血帝王!
他们不知道,这些事情,都是在已知结果的基础上,开始推断之前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