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大宋神级赘婿>第五百九十一章 食盐引发的小风波

第五百九十一章食盐引发的风波

大宋民众口中的盐,起来都是血泪。

随着李元昊在西夏闹独立,大宋五路大军一败涂地,好大一块国土被分割出去,大宋少了一块重要的产盐地,又长期实行盐铁之政,有些地区,盐价破荒的甚至达到了680文钱一斤。

相比之下,生活在异族统治下,每日里在水深火热的辽国南京道民众,他们的食盐价格最低时,也不过才11文钱一斤。

当然这也成了燕云十六州汉人对大宋梳离的一个原因,反正都是交税,为什么不选一个税收低的主子,难道就因为大宋官家是汉人?

我呸!

没人会那么傻,让一个腐朽、备受欺凌的王朝统治自己。

这是燕云十六州很多汉儿的心声,他们对大宋的认同感当真不咋地,这也导致,很多汉儿踊跃参加辽军,在战场上把自己的母国同胞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遍又一遍,顺带从大宋境内抢些漂亮女子给他们延续香火,然后又在汉女的教导下,他们的孩子记住了自己是汉人,自己的母国是大宋而不是辽国。

现在,汴梁周边,子脚下,民众生活算是稳定的。

原本食盐价格每斤60文到80文区间波动,新的海盐上市之后,王宇命珍宝斋联合金陵银行旗下分销商、金陵甄家、萧家等销售店铺,把食盐价格直接定在了20文一斤,而且,同样也是限购,每户人家,一月暂时只能购买一次。

这个价格已经不能算是腰斩了,只有原先价格的三分之一,这就是王宇在主动出招,打压食盐价格。

按照估算,一个四口之家,甚至六口之家,省些用,一个月一斤盐暂时勉强够用了。

此价格一出,原本想要找王宇商谈合作,掺和新盐场的商家脸都绿了,而民众们却会关心鼓舞的、不辞辛苦的去珍宝斋相关店铺买一斤平价盐。

珍宝斋一时间人头攒动,如售卖王宇的新书时排起了长队,而原先售卖盐货的铺子反而无人问津了。

这是砸场子!

王宇这一做法,立即遭到了大宋最有钱的盐商阶层的反扑。

但是,以王宇现今在士林的声望,以王宇立下的赫赫战功,一众盐商想要角力,哪怕他们有着海量的钱财,也得顾忌王宇的背景,在众多年轻士子每日里的巡查、监督之下,各种阴招他们是不能使、不敢使的。

大宋的盐商们是聪明人,他们很快使用了最温和、最无害,却最有用的方法,拿钱砸。

他们排出了大量人手,拿着银钱串通了不少穷苦人家,让贫苦人家蘑女、老、幼到珍宝斋花样买盐,然后又用三十文一斤的价格把买到的盐从穷苦人家收走。

一斤盐能够赚取10文钱的差价,这等好事谁不愿意干?

一时间贫苦者应声景从,诸位大盐商们踌躇满志。

他们认为珍宝斋一百万斤食盐用不了多久就会售罄时,那时候,他们就可以联手上调盐价,再把损失的些许银钱赚回来。

就在这时,他们惊讶的发现,第二批一百年万斤食盐又从王宇名下新建盐场送了过来。

因为最近阳光凛冽,没有下雨,盐场晒盐的周期减少,盐场工人熟练度提升,盐场产出又增加了些。

这一下汴梁周边当真是食盐如雪了,等一众盐商发现,珍宝斋等新盐商就是在明目张胆的让平民百姓从他们手中套盐价获利时,盐商集团明智的缩手了。

那帮刁民坏得很,随便扯了个慌,就从珍宝斋弄了一斤盐来,然后,咬死了30文才卖给盐商,自己平白得了十文钱,盐商让他们少赚点,给他们25文的收购价格他们都不干。

他们振振有词道:“万一被人记下了,以后不能再到珍宝斋的店铺购买便夷盐巴了,这个损失你来负责?”

盐商们竟然无言以对。

新的产量、新的价格、新的需求之下,食盐市场再一次达到了平衡,皇帝测算之后,发现今年的盐税收入能够达到900万贯,自然也就不再找王宇的麻烦,而民众们也习惯了在做饭时,多撒一把盐,那些发色枯黄的孩子们身体也在快速好转。

盐商的江湖出了些波动,这一次,除了卖咸鱼的珍宝斋、金陵银行体系,金陵甄家、金陵萧家也同样大放异彩,在食盐销售当中获利颇丰。

甄家每售卖一斤食盐的利润只有四文,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虽然从盐场拿货价格只有区区的十文钱,但是运输、销售成本显然分摊了利润,总价二十文的情况下,能赚到四文算是不错了。

萧家在萧诗韵的主持下,除了五文钱的纯利,还有了更多的进项。

别看萧诗韵和王宇名为夫妻,萧家和甄家从盐场拿货的价格是一样的,都是十文,没有更多的优惠。

只是萧诗韵更加善于成本控制,因此,比甄家多了一文钱的利润,萧诗韵又别出心裁的把食盐放在丝绸、布匹铺子隔壁来卖,那些买盐的家庭主妇,又拉动了丝绸、布匹的销售。

对此甄家也只有佩服的份儿,他们也是不急的,等适合海阅大船造成之后,直接利用海运,将胶州地区的盐运往江南各处,那时运输成本将降低七成。

为了一斤盐几文钱的利润,商贾会抢破了头?

确实如此。

食盐看着每次吃的很少,其实,也属于大宗商品交易。

根据统计,如果食盐价格合适,一个人一年大概会吃30斤盐,这些盐是在做菜时用掉的,除此之外,人还会在食用点心


状态提示:第五百九十一章 食盐引发的小风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