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大宋神级赘婿>第一百九十七章 出塞

第一百九十七章出塞

“宁远将军甘守成,就是那个擅使三尖两刃刀的?”

刘胤佶陷入了回忆,拍着大腿点评道:“不错,不错,是个忠心能干的!”

帝师徐文和在一旁和不想让刘胤佶记起金陵三百书生从军的事,这样不便于后继的操作。

徐文和想要私下里,将一些人从金陵敢死营中换出来,只是,却被对方坚定的拒绝了,这让徐文和很是恼火。

一帮孩子不懂事,大人也跟着瞎掺和?

真以为打仗不会死人?

若是让300书生和囚徒一同战殁在军阵中,徐文和很担心刘胤佶能不能在士林的怒火前护住自己。

金陵敢死营一路前行,攀山越岭,感觉用双腿丈量了大半个中国,一直到出发两个月之后,才到达了偏关要塞。

站在山梁上,王宇再一次体会到了古代关隘的作用,真不是后世一些网友说的,绕过去就可以的。

在一片群山中,偏关阻遏于两座山梁形成的峡谷最窄处,若非有一侧山体塌方,形成了新的山路,此关非飞鸟不能渡。

便是有了新的山路,若是想要使用车辆运输大批军用物资,狭窄的山路也是不成的,如果再有偏关守军不时出来偷袭、骚扰,进攻一方会酸爽到极点。

想要从偏关峡谷中顺顺利利的过去,最好的办法,就是踏踏实实的攻城,攻下这座足有十二米高城墙防护的关隘。

此时这座曾经在演义评书中杨家将杨六郎镇守过的雄关,经历了辉煌、破败、修复,时至今日又一次人声鼎沸。

刘胤佶的圣旨显然已经给帝国三个边镇增添了不少人手,大宋北部各地的囚徒军多有送到偏关的。这些人无一例外的遭到了偏关守将的嫌弃。

是的,虽然是援军,但是对于老于沙场的偏关守将,却真心不待见这帮囚徒敢死军,在他的眼中看来,这就是一帮即将出关赴死的可怜人,同时,也是一帮无休止消耗偏关有限军粮的蛀虫,就应该被活活碾死。

镇守在偏关的是敷文阁侍制、明威将军段兴段修业,其人四十余岁,已经从雁门关调过来镇守偏关三年,这三年来段兴整顿军备,把一座荒废的偏关再度修建成帝国可以依靠的坚城,可花了不少心血,为此,他有资格漠视任何想来偏关打秋风的囚徒军。

原本偏关驻军只有五千人,战力强悍。

现在整个偏关驻军一万两千人,驻地狭窄,整日鸡飞狗跳,友军之间打架斗殴,段兴已经杀了百余人,勉强算是镇压住了一帮闹事的囚徒。

整个偏关的战力竟然不升反降,这让段兴大为光火,嘴角甚至起了一连串的水泡。

待到金陵敢死营来时,因为有三个举人带队前来交涉粮草补给,倒是让段兴对金陵敢死营高看了一眼。

段兴带着亲卫视察了一次金陵敢死营,很是满意金陵敢死营的军容军纪。原本想把金陵敢死营编入偏关城内驻防,换了某些囚徒军去林湖军塞,只是,有人找上了段兴,一番耳语之后,段兴就给众人下达了任务,前出林湖军塞,为大军前锋。

过关而不能驻,着实令人恼火,更加令人恼火的是,高深那厮带着一票手下留在了偏关,据说,太尉府有新的勾当,高副将从此脱离了金陵敢死营的战斗序列,就不再与金陵敢死营一同行动了。

林湖军塞距离偏关一百三十里,深入草原,为帝国面对契丹人的最前沿。

“云逸,这一次恐怕我们凶多吉少了!我们自顾尚且不暇,这些边民该如何保全?难、难、难!”

张浚连番感慨着,张浚骑马看着一路的荒凉,面上露出深深的忧色。

张浚根本想不到在偏关之外还会有宋人的村庄在,虽然这些村庄多数已经破败,甚至偶尔有露头出来的村民,眼神之凶厉,竟然像是积年的老匪。张浚却不管这些,张浚认为,既然在林湖军塞辖地,这些民众就要受到保护。

王宇心中苦笑,现在还不知道谁保护谁呢?刚才露头的那几个,明显不是善类。

虽然从太上皇刘祁镇时代,帝国就开始不断的降低税负,但老百姓身上的税负、差役依旧很重,再加上各地豪强为富不仁,普通民众在饥荒之年多有破产者,有些民众为了躲避差役,甚至不惜自残。

很多人在大宋腹心之地活不下去了,不得以铤而走险,跑到关外来谋生。

而残酷的现实是,辽国的南京道、西夏全境之内的生活状态,却比大宋朝更加严苛,相对而言,反而是偏关、雁门关之外这些三不管的地带,有一些可以生存的夹缝。

在这些地方,除了偶尔回来打草谷的辽人,除了不时闹腾的马贼,少了收租子的豪强,少了抓壮丁的差役,大家日子大略还是过得去的,这些算是大宋部分流民除了落草为寇之外的第二选择了。

而且,人一出了关,性子就野。

很多村民其实就是马贼,如果有缺乏护卫力量的商队经过,对方甚至会全家老幼一起上阵,杀人越货、欺男霸女,各种坏事做尽。

他们不为别的,只为了活着,为了能够活下去。

时日久了,一些商队和这些村落反而达成了共生关系,商队经过,留下一些买路钱,如粮食、盐巴、布匹、药品,村落会保证商队在某一地段的安全。

张浚对于陌生的穷山恶水心里打颤,对于“可怜”的民众又要守护,这不奇怪,一个两榜进士,传统的文人,注定了有所坚


状态提示:第一百九十七章 出塞--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