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的画、许璋的箭】
获奖的画是唐伯虎画的,他画的是一幅庭院图,爷爷一看,便说:“你师傅是沈周吧?”
唐伯虎行礼,说:“是的。”
菊庄翁在旁看了多时,忽说:“不对,沈周之画有元人之风,此画中怎么有大唐的气韵?”
唐伯虎涨红了小脸,说:“此为小子胡为,我是远攻李唐,近交吾师。”
父亲叹道:“此子必不俗。”
爷爷用他专业的易学眼光看了看唐伯虎,叹道:“此子未来必千古留名,可惜呀……”
唐伯虎之父早就听闻我爷爷的易学高名,忙问:“可惜什么?”
我爷爷说:“可惜命运多舛。”
唐父欲再问,我爷爷已走到里间去了。
我正想与唐伯虎交个朋友,但这时我母亲忽的兴奋地冲到我面前,拉着我的手就走,我不明就里,大喊:“娘,你要干嘛?”
母亲不由分说拉着我进了里间,只见一个气势雄阔的中年汉子站在中间,手捻长髯,大笑着说:“伯安来了。”
我母亲兴奋地说:“伯安,这就是我一直跟你讲的你师伯许元定。”
此刻只听旁边风声一响,我本能的一个退步,手一抬,挡了个空,便顺势一个扫堂腿,只听哎呀一声,我回头,见一小孩坐在地上。
许伯伯大笑,说:“师妹,伯安可得了你的真传啊!”
只见地上的小孩站起来,大声说:“大丈夫当为万人敌,来!我们去比射箭。”
到了校场,我连射三箭,箭箭都射中靶心。
那小孩一声冷笑,跳上马背,飞快地跑向一边,说是迟,那时快,只见他已把三只箭搭弓在手,三箭同发,同中靶心。
我还来不及叫好,他又回马而来,又张弓搭箭连发三箭,三箭如同一支箭般射向靶心,只有一箭在靶,另外两箭已被弹到地上,我忍不住高声叫好。
其后,许伯伯给我讲了一些射箭和兵法之道,并提了《三国演义》中的两个问题给我,一个是古来隐士出山就能出谋,所向无不克,其因何在?
第二个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摆谱,还是另有玄机?
他说,几年后,我到山海关,他会给我讲答案。
对了,他的孩子叫许璋,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他答应下次见面传我诸葛亮的秘传阵法和奇门之术。
很快,他们就要走了,我流下了眼泪,并渴望着早日见到他们。此后我便开始参研兵法。
我还酷爱象棋,皆因菊庄翁是个象棋高手,我便缠他教我下象棋,并迅速沉迷其中,因此而耽误了学业,父亲知道后非常生气,便把棋子全都扔进了河里,我十分无奈,对于已成定势不能改变的局面,往往只能从善如流。
爷爷也说我这样叫做君子之风,说什么“不知命者,无以为君子”,管他呢,我当时心情颇为沮丧,便口占一诗:
象棋终日乐悠悠,
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
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
士入三川逐浪流。
炮响一声天地震,
象若心头为人揪。
--
爷爷拍掌叫绝,称我为“八叉诗才”。
我问什么意思?
爷爷讲晚唐诗人温庭筠叉八次手,就能够作诗一首。
“八叉诗才”是指那些才思敏捷、立即成诗之人,爷爷一直认为我做诗的速度很快,故称为我为“八叉诗才”。
好了,我儿时的修学趣事到此告一段落。
我们家的气运来了,正所谓“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
起先,父亲从祁阳归乡之后,屡次参加乡试,但都名落孙山。
成化十六年,父亲参加浙江省乡试,考得第二名。
这一年,也就是成化十七年,父亲参加殿试考取头名,此时父亲三十六岁,而我十岁。
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大明王朝的制度,这尚书省和礼部每隔三年会在京城举行由各省举人参加的官吏选拔考试,只有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合格的举人,被称为进士。
父亲在殿试中取得头名,也就意味着他已高登状元榜首,这下不得了!
你想,能考中进士就已经是一族的荣耀,何况考中状元,这是整个家族的荣光。
我印象中,那段时间家里人来人往,张灯结彩,煞是热闹,状元及第是何等荣耀!
乡里人开玩笑问我:“你父亲中了状元,以后你也行吗?”
我的心里那是高兴之极,但嘴上却说:“中状元有什么了不起?”
小伙伴们起哄:“那你说说,什么比中状元更牛?”我一下愣住了,是啊,什么比中状元更牛?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过我,但不久,我就自认为找到了答案,成为圣人!
对,成为圣人比状元牛!但圣人这个话题,就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我行吗?二是就算我行,应怎么做到呢?
再说,父亲于考取当年,就被朝廷授予翰林院修撰之官。
大明王朝翰林院内的职务有好几类,而这修撰只是其一,这一职务相当于天子的顾问或秘书,并不直接参与政治,只有状元才有资格被授予这一要职。
可以说我父亲获得这一职位那是非常荣耀之事,父亲成为翰林院修撰之后,日益思念双亲,由于祖母当时身体不好,他便决定把我祖父母接到京城。
在父亲的安排下,我就跟着爷爷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