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钦陵从吐谷浑战败之后,吐谷浑王在唐军的帮助下,收复了吐谷浑的失地。

并通过唐朝的关系,向吐蕃要当初出卖吐谷浑的罪臣,吐蕃赞普欣然接受,并派人将吐谷浑的罪臣和家人送到吐谷浑王的面前。

吐蕃赞普还向唐朝派出使臣,表示吐蕃对唐朝的友好。

出于种种考虑,李承乾最后还是决定留着吐蕃,但要求吐蕃来中原,亲自向李承乾认罪,并献上降表,从此纳贡称臣。

于是吐蕃赞普芒松芒赞派出使臣前往大唐长安参拜大唐的皇帝,并献上宝物和降表,表示吐蕃愿意向大唐称臣。

长安,大明宫。

皇帝李承乾和太子李厥行走在大明宫的长廊上。

“待朕见过吐蕃的使臣之后,朕打算去巡视一番我大唐的万里江山,你身为太子,便留在长安监国。”

“你自成为太子以来,还从未监过一次国,这次是你成为太子以来的第一次监国。”

“凡事要多思多想,多听听臣子们的意见,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做,你要有自己的判断。”李承乾说道。

自登基以来,他便很少离开过皇宫,更不要说去更远的地方,是时候出去走走,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了解一下各地的民情。

“是,父皇,儿臣定不会辜负父皇的期望。”李厥说道。

“你不能辜负的是这天下,这万民,这才是你一个储君应该做的事情。”李承乾道。

“儿臣记住了!”李厥说道。

“父皇,儿臣听说朝中大臣……”

“朝中大臣怎么了?你听说了什么?”李承乾疑惑的问道。

“儿臣听说朝中大臣都在背后议论父皇巡边。”李厥说道。

李承乾更加疑惑,他去巡视自己的领土怎么了?去亲自了解下各地的民情怎么了?这有什么好在背后议论,为什么不在当面提出来。

“他们都在背后议论了什么?你听到什么尽管说出来。”李承乾说道。

“是,父皇!”于是,李厥便将他听到的小道消息一五一十的告诉李承乾。

“朕知道了!你先回去吧!”李承乾说道。

“儿臣告退!”李厥叉手行礼道。

望着太子离去的背影,李承乾心有怒意,身为皇帝外出巡视,体察民情,本就是一个君王应该做的事情。

让他愤怒的事情不是大臣的议论,即便是有人反对他离开长安,出外巡视,大可当面提出来。

真正让他愤怒的不是大臣议论的内容,而是他们在背后议论,上朝的时候,这帮大臣一个字不说,退了朝之后,却传的沸沸扬扬。

他们把朕这个皇帝当成了什么?一个听不进忠言逆耳的昏君?还是他们有什么不愿被朕知道,想要掩盖什么?

他们把皇帝当成什么?或者他们觉得,什么应该让皇帝听,什么又不该让皇帝知道。

李承乾眉头一皱,一甩衣袖,双手背在身后,朝紫宸殿缓步而去。

次日早朝,大臣们在宣政殿内向皇帝汇报工作,以及接下的工作计划等等,依旧没有提及皇帝出巡的事情。

“朕欲巡视凉州,却听闻在背后议论者众多,自古帝王,没有不巡视守护江山社稷,所以朕才决定离开长安,去巡视边远地区的情况。”

“你们要是真的觉得有什么不妥,为什么不当面说出来,却要在退了朝之后,躲在背后乱嚼舌根子。”

“难道在你们心中,朕难道就是一个听不得一点忠言逆耳的昏君不成,还是说你们心里有鬼,怕朕离开长安,看到不该看的东西,你们惧怕朕知道的东西。”李承乾质问道。

要是真的如同他猜想的那样,这帮家伙都该死。

众大臣噤若寒蝉,自宰相以下,没有人敢和皇帝对视,皆是低下头颅,心中慌乱。

“怎么?你们都不说话了吗?难不成真的被朕不幸言中,你们不想让朕看到事实。”李承乾见到他们一言不发,更加的恼怒。

“陛下!”此时,大理寺寺正来公敏出列,手持玉笏行礼。

“朕记得你好像是大理寺寺正来公敏吧!”李承乾问道。

“正是微臣。”来公敏道。

“你站出来,是要说什么吗?想说什么便说,哪怕是说错了,朕也不会怪你,你比他们强多了。”

“在这大殿之上,自宰相而下,唯独你敢站出来说话,朕要听你说实话。”李承乾指着文武百官道。

他很气愤且欣慰,气愤朝廷每年花这么多钱,养了这么多官员,却都只会在背后议论他人。

欣慰的是在这些人当中,还有这么一个人敢站出来发言。

“陛下!巡视守护江山社稷虽然是帝王的常事,但是半岛刚刚平定,还有很多反抗的残余势力,西边经略,虽然战事已经平息,却依旧不得安宁。”

“陇右户口凋弊,陛下的车驾仪仗銮舆所至,供亿百端,诚为未易。外面确实有些窃窃私语的非议,但陛下的诏令已经发出,所以群臣不敢在陛下面前陈论耳。”来公敏说道。

“你说的不错!但这不是你们不说却在背后非议的理由,朕外出巡视,是为了去边关抚慰为大唐尽忠职守的将士们,而不是去游玩。”李承乾道。

“陛下!自去年以来,京师等地出现饥荒,此时陛下理应留在宫中,坐镇长安才是,边患还尚未平息,陛下确实不适合离开长安出外巡边。”来公敏说道。

“今日便到这里吧!退朝!”李承乾道。

“臣等恭送陛下!


状态提示:第492章:巡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