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都市现代>我为国家修文物>第五百六十六章 洞窟内的密室 (第一更)

在闫思远家中吃过午饭后,向南便回了自己住的地方。

如今的工作室里,已经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了,就连会议室里都已经被朱熙当作了临时办公室,根本就没有向南的位置,他也只好回自己住处的修复室里去工作。

回到住处之后,向南便径直来到了修复室里,那只装有残损的唐代敦煌遗书《汉书王莽传残卷》的暗红色古董木盒就安静地端放在工作台上。

向南在工作台前的椅子上坐下,伸出双手将古董木盒打开,一册残破不堪的唐人小楷,就呈现在了眼前。

这一册唐代敦煌遗书,比之《圆明园四十景图》残损得还要厉害,估计是长时间存放在仓库之中,没有人翻动过的原因,上面不止是长满了斑点状的霉斑,而且黏连严重,向南尝试着将黏连的纸页分开,稍稍用力,纸张就似乎有要碎裂开的迹象。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是这册敦煌遗书的纸张,已经几乎没有了韧性。

看着眼前这册百多年来,漂洋过海,辗转万里的敦煌遗书,向南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它的故事,和那些被掠走的敦煌文物一样,想必也十分曲折吧?

……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敦煌。

在一座石窟内,一个又瘦又小,身穿道袍的中年男子,正坐在一张老旧的桌子前,就着一盏豆大的油灯,手里拽着毛笔,正在认认真真地撰抄着经书。

这道士姓王,是荆楚麻城一个穷苦百姓人家。

十八岁那年,饿得熬不住的王道士当了兵,之后随着湘军千里迢迢来到了陇右肃州巡防营,成了一名兵勇。

王道士在这巡防营里待了十多年,每天一睁眼看见的就是一望无际的黄沙,看得让人心里发慌。这种毫无希望的日子,他再也不想过下去了。

终于在一天夜里,王道士趁着巡夜的时候,找了一机会,偷偷做了逃兵。

然而,等他一路风餐露宿、提心吊胆地回到麻城时,那两间原本就已经很破旧的茅棚里,到处长满了蜘蛛网,地上、桌子上,落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家里没人了。

在麻城浑浑噩噩待了一年,王道士再也待不下去了,开始漫无目的地逃荒,也不知道走了多久,等他看到眼前熟悉的景象时,他才反应过来,自己不知不觉间,居然又回到了肃州。

王道士苦笑。

肃州,已经是除了麻城之外,他最熟悉的地方了。

他不回到这里来,他又能去哪里?

消失了一年多时间,再重回巡防营是不可能的了,别说回去,就是让那些熟悉的兵勇们发现,自己恐怕都会被当成逃兵以正军法。

可不当兵,自己又能做什么呢?

王道士站在街口,茫然四顾,忽然他眼前一亮,抬起脚就往前方的一座道观走去。

这一年,王道士在道观里受戒,成为了一名道士。

成为道士之后,王道士并没有停留在道观,而是选择了远游。

在那个没有汽车、飞机的年代里,进入风沙漫天、人迹罕至的陇右走廊,闯入寸草不生、盗匪出没的大漠瀚海,能够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然而王道士却丝毫不惧,仅仅凭借着几双草鞋,竟然在盗匪肆虐、虎狼横行的陇右走廊来去自如,轻轻松松地来回了三次。

他一口气穿越了无人区,远游柱州,最后才返回敦煌沙洲安顿了下来。

他累了,他需要一个家。

于是,王道士在敦煌寻了一个洞窟,住了下来,白天为那些那些洞窟清理沙石,供奉香火,收受布施,夜里便抄抄经书,售卖给那些信众。

有时候,他还要外出布道募化,小有积蓄后,便在莫高窟今第16窟东侧开始建造太清宫道观。

抄写了一页经文后,王道士放下毛笔,用袖子擦了擦眼睛,然后吹灭了油灯,在吱呀作响的木床上躺下休息。

洞窟外面,狂风呼啸,风沙漫天,昏天黑地。

洞窟里,靠墙的位置摆放着一张简单的木板床,边上搁着一张黑乎乎的看不出颜色的破旧桌子,靠近洞窟口还有一个简易的炉灶,灶上放着一只还有些缺口的锅。

家什很简陋,但很安心,这里终究是一个家,终究不用再四处漂泊了。

时间一晃三年过去了,三清宫道观已然建成,王道士再也不用住在洞窟里了,而且他还雇佣了当地一个姓杨的穷儒生,来帮忙抄写经书。

有了钱,王道士并没有过得多好,他依然吃的是青菜萝卜面疙瘩,穿的也依然是粗布道袍补丁摞补丁。

光绪二十六年(一说二十五年)初夏,每年到了这个季节,朝山进香的当地百姓们络绎不绝,王道士和杨儒生两个人需要接待香客,没有时间抄写经书。

因此,王道士便让杨儒生在今第16窟甬道内设案,接待香客,代写醮章,兼收布施,登记入账。

这一天傍晚,忙碌了一整天的杨儒生总算可以歇一口气了,他坐在甬道内,拿出旱烟杆,往烟锅里装上烟丝,用火点着,狠狠地嘬了两口,惬意地吐出一道道灰白色的烟气来。

吸完一锅烟后,杨儒生随手将烟锅往甬道的墙壁上磕了磕,准备再抽一锅就回家休息去,磕了两下,墙壁上居然传来了闷闷的“空空”声。

他觉得有些不对劲,又敲了几下,还是“空空”的声音。

就在这时,王道士穿着一身袖口黑乎乎,已经破得露出了棉花的道袍,慢悠悠地出现在了洞窟


状态提示:第五百六十六章 洞窟内的密室 (第一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