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都市现代>舌尖上的神豪>第100章 无敌菜市场

玉堂春暖餐厅,餐厅正中间做成挨着池塘的小亭子还有两个鸟笼,经典南笼手艺。装修很古典,清一水红木座椅。

见到服务员更有种穿越的感觉,男的像小二,女的像丫鬟,端茶倒水特别勤快。桌上还准备着报纸,茶具一应俱全。

凤爪、排骨、蟹黄烧卖、酥皮叉烧包、招牌天鹅酥、脆皮乳猪、蟹黄小笼包、黄金脆豆腐……

十几笼上桌,蟹黄烧麦,咬下去能感受到肥瘦猪肉的交错有致,伴着猪肉鲜嫩香口的汁油直冲口腔,吞下齿颊留香。难得蟹黄味道没有喧宾夺主,而是更好地冲淡猪肉本身的油腻感,提升鲜味。

这里的干蒸是纯手工制作,每颗都不同,还吃出一粒小排骨,有点惊喜。

蜜汁凤爪,蔡澜说是屈一指的经典,味道独特。吮一口有股其他地方没有的味道,用果皮或八角卤过,很烂,味道不错。

干炒牛河,夹到碗里,没有一丝油,牛肉韧劲刚刚好,韭黄冲淡油腻,恰到好处。美中不足还是少了点镬气,差点火候。

虾饺,虾饺皮大油炸过,入口即化,够酥脆,虾馅没有混入太多面粉掺合,料够足。

桂花糕,晶莹剔透,呈啫喱状,咬下即可感受到桂花的季节。沙琪玛,松脆不硬,口感类似蛋散,甜度刚刚好。

大快朵颐,很快消灭完,意犹未尽。艇仔粥、蒸排骨、三酱肠粉、蟹粉小笼包、排骨凤爪饭、榴莲酥、奶黄糯米糍……

靠在椅背,打个饱嗝,位置刚好落地玻璃旁边,畅望滚滚珠江,很满足。

结账九百六,吃饱出门,消消食。开车去黄沙市场,国内第一大海鲜集散地。号称国内海鲜看广州,广州价格看黄沙。

陈晓卿说过:想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地方就是菜市场。

凌晨四点,味蕾上仍有鱼虾蟹贝遗留的余波,三三两两的当地人熏熏然走在回家的路上,几百车世界各地的海货迎面而来,那股新鲜劲儿滴滴答答流满整条马路,成千上万吨着黎明的到来。

凌晨六点,新鲜驾到的水产们各就各位,全城海鲜食肆的取货车6续驶进市场。空气里吹着咸腥的风,白鹅潭上的太阳才刚刚升起,各种摊位老板踏着污水开工,迎接忙碌的一天。

没有人见过黄沙水产市场安静下来的模样,车水马龙的白天与喧嚣繁忙的夜晚无缝交替,24小时供应的档口与通宵经营的酒楼心照不宣,默契地成全广州舌尖上的生猛。

广州,一个气质散漫的城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音乐茶座、服装夜市和大排档是那个时代市民生活的三大标志,其中大排档最是舒服亲切。

逛完高第街,最方便是在惠福西路吃一顿大排档。情侣拍拖最爱珠江边,华灯初上从西濠二马路的戏院出来,散步至深夜沙基涌边吃一碗艇仔粥,非常浪漫的事情。

逐渐大排档也满足不了识饮识食的胃口,先富起来的人,开始学习西贡码头专营海鲜的模式,利用大沙头河运码头仓库,改建成大型海鲜食坊一条街。

西贡渔港位置优越,坐享一线江景。吹着江风,看着两岸灯火,炒虾拆蟹啄田螺喝啤酒,感叹人生,无非如此。

那十年光景,外地游客来粤,没去过西贡渔港吃饭,就不算来过广州,有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遗憾。

1997年,黄沙水产市场变成华南地区的水产集散地,一年之后直接跃升为全国交易额最大的市场,澳洲龙虾、加拿大象拔蚌、挪威三文鱼要进口,第一站必是黄沙。

那时候进口海鲜价格不透明,在黄沙转一手卖到国内其他城市,至少能赚一倍差价。一进一出,日进斗金。

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耳边各种喧闹声,庄臣很舒服,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以前学徒,明天五点起床,去市场采购食材,骑着三轮车,满满当当一大车,承载着一天的希望。

这里最大特色是楼下买生猛海鲜,楼上现做现吃。周围都是海鲜酒楼,提供专门加工服务,烹制刚刚在楼下档口挑选的生猛海鲜。

身边人来人往,住在附近的街坊,以划算价钱买到鲜活虾蟹,给辛苦一天的家人加道好菜,实为舌尖上的日常小确幸。

对于小朋友来说,跟着父母来采购,就是走进缤纷的水族馆。

加班太晚的打工仔,想不到吃什么,黄沙又是丰俭由人的深夜食堂。逢年过节,亲朋戚友聚会,偶尔也喜欢来这里,抓只大龙虾,难得豪爽一把。

慢慢看,慢慢挑,享受砍价的乐趣,没有什么海鲜是吃不到的。拎上酒楼,即宰即食,这种新鲜感更令人兴奋。

庄臣买来十几个黑色塑料袋,偷偷在底下戳个小洞,低声道:“海鲜加水重四两,不能当冤大头!”

“就怕遇见黑心老板,乘你不注意用死的换活的,必须目不转睛盯着,随时检查是不是刚刚买的海鲜……”

“还有的喜欢把一些好的大的放在上面,把死的放在下面,捞的时候是直接从下面开始捞。海鲜好或次,死或活,大或小价格相差很大,一定要自己挑。”

“鱼拿起来皮要光滑,活蹦乱跳的,没有变形,没有伤,基本算是新鲜。”

“贝类敲起来,听声音比较象石头,很饱满的声音就是好的。相反如果是空壳声那就是不好。”

“螺用指甲去勾一下,立马缩进去就是好的。如果那肉伸出来而且张开了,肯定不好。”

“蛏子要饱满,必须会动,拿起


状态提示:第100章 无敌菜市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