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都市现代>大刁民>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园区的异动

从市委大院里出来的时候,李云道一直在思考高威廉和石磊的问题。石磊是石明的独子,其嚣张跋扈的事迹在来江州之前他便有所耳闻。江北窝案爆发后,高泰祥和石明双双落马,高威廉和石磊也都被收监。

高威廉这个人李云道不了解,估计也好不到哪儿去,但石磊的他却是清楚的,以石家大少的斑斑劣迹,就算判个无期也无可厚非。这样的两个人居然被放出来了,这背后定然是有些不足为常人所道的猫腻。

只是一个面临破产的工业园,对那两个向来只会巧取豪夺的官家大少来说,究竟有什么值得垂涎之处呢?

马文华想不通,李云道同样也想不明白。不过,有一点李云道心里却很清楚,失去高泰祥和石明的庇佑,这两人本应该远离江州这个是非之地才对,如今这俩人一出狱就迫不及待地跑回江州,背后定然是有人撑腰的。

四月末的江州已经是春色满园,路两旁的之前光秃秃的法国梧桐又重新长出了嫩叶。

这是一种二球悬铃木,具有很强的抗污染能力,叶片能够吸引毒气和滞留灰尘,所以江州城大大小小的街道两侧,都种植了这种较耐寒植物。

徐徐前行的北京吉普压在路面的梧桐黄叶上,发出窸窸窣窣的破裂声。

江州的空气在沿海一带算是较差的,当西北风变成东南风的时候,天空便逐渐地变成了蓝色。

尽管空气里还有朦朦胧胧的烟霾,但比起冬日里压得人心头喘不过气的阴沉,已经要好上许多。

离开市中心,眼帘中便开始出现冒着黑烟的大烟囱。

这是江州gdp的命脉,却也是江州人饮鸩止渴的一种生存模式。当一个人仍旧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时候,还有什么闲功夫管你环境是好是坏,穿暖和了且填饱肚子才是硬道理。

江州的优势在哪儿?李云道很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他相信应该不止自己会思考这个问题,市委书记马文华和市长葛春秋都会思考这个问题,包括之前落马的高泰祥和石明也应该都思考过这个问题。

江州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而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升级是包括东北三省在内的诸多工业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石明时代企图从全国如火如荼的房地产红利中找到突破口,李云道也不得不承认这的的确确是一种在全国很多城市屡试不爽的方法,但似乎对于现代化经济基础薄弱的江州来说,这样的尝试并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抛开贪腐和滥用职权不看,石明在江州的城市发展上还是下了很多功夫的,如今能在江州市里看到的现代化马路、市民公园、运河大桥等市政工程,都是在石明执政时代完成的。

老祖宗教导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对于一个贪官来说,也自然需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石明执政后期,盲目拆迁并设立工业园的弊端就已经开始显现。

首先吃紧的是江州市脆弱的财政,之前大手大脚地花钱让后来的工业园步履维艰。其次,招商引资的不力和随意变更土地用途,让原先设想好的工业园区变成了一个大半都是住宅区的鬼城。房子卖不出去,资金沉淀严重,之前趋之若鹜的地产商纷纷开始将资金抽离江州,再加上突然爆发的江北窝案,将少数投资商卷入其中,其他人更是不敢再与江州扯上关系,一时间烂尾工程屡见不鲜,到如今便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鬼城。

李云道将车停在路边,独自一人走在城东工业园的马路上。

此时是中午时分,双向六车道的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除了远处传来工地里施工声,竟是连一丁点的人气都没有。

虽然被称为工业园区,但真正的工业企业却是一家都没有落地,李云道听马文华说,石明原先的打算应该是把市中心的几家国企都迁到这里来,然后将市里最好的中学江州一中也搬过来,届时通过刚性需求来带动工业园区的住宅销量。

现在,这些设想都落空了。马文化是不可能把一些重污染企业搬到这里来的,就算马文华同意,李云道也过不了自己这一关,他不想百年后,被人戳着脊梁骨骂缺德玩意儿。

工业园的基础设施是仿照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设计的,这一点上石明并没有克扣投入,虽然这些工程绝大多数都进了石磊间接控制的工程公司手里,但至少目前从表面来看,道路等基础设施上还是下了一番工夫的,想来石磊也不想在父亲的政绩工程上给老头子抹黑。

进驻的地产企业很多,中海、万科等地产大鳄都来了,但项目规模都不大,属于试探性地进驻,而大量的住宅土地都在很多浙北、江南和闽南的私人地产商手里。

如今这些民营地产公司的项目里早就长出了及腰的长草,唯独还在开工的只有万科、中海等国资央企背景的大型地产公司。

这个局该怎么破?李云道徜徉在午后的工业园里,路边的野花繁茂,野草疯长,更衬托出这个所谓的工业园的萧条。

要想盘活这个工业园,首先要做的就是盘活这些存量的项目,相信如果能退地,对于私人地产商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了。可是如今匮乏的江州财政哪里有钱来支付退地的费用?当年拍地的财政收入,早就已经被花得一干二净了。

李云道顺手扯了一根狗尾巴草咬在嘴里,就像在山里采玉累了就坐下休息一会儿那般,坐在马路牙子上很认真地思考着。


状态提示: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园区的异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