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苏厨>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软模

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软模

整个宁夏三路的官方钱粮就来自于此,至于那些荒地,全部被苏油用大耕作模式种了经济作物,而且已经有了不菲的产出。

其实就是两浙模式的翻版,棉花、油菜、地丁胶草。

但是这三样作物,比在两浙路产量高多了。

尤其是棉花和地丁胶草,明显更加适应西北的气候。

苏油回兴州的目的,是要在这里建立大宋第一家蒸汽机棉纺厂。

第五代蒸汽机终于有了后世动力机械的样子,棉纺厂的厂房,也有了后世工业大厂的模样。

兴州棉纺厂,业务包括梳纱、纺毛、造线、造毡、织布、织呢。

于此同时,兰州城骚泥泉口,一座防护森严的化工厂也建立了起来,那里是生产硝化棉、弹药的地方。

而兰州西北五十里外的金银矿区里,一所兵工厂也建立了起来,那里将生产热兵器和黄铜弹壳。

那里同时还将是宁夏最重要的武库,金银库、造币厂,由镇国军负责驻防。

至于凉州,那里主要生产农具,机械,也生产部分旧式铠甲,刀剑、羽箭。

农具机械满足国内,刀剑铠甲输送周边。

棉纺厂建好后,苏油拉着沈括,直接将都转运司衙署搬到了棉纺厂区里,就在科研大楼边上。

条件在李舜举看来非常简陋,就是后世解放初期大厂办公区的格局。

李舜举和高遵裕对这种艰苦朴素的做派非常看不上,直到这事情惊动了赵顼,命二人联袂前来关怀的时候,才发现大厂自有大厂的好处。

厂区生活,实在是太方便了。

煤可了劲的烧,二十四小时热水不断,科技大楼和行政大楼,还有独立的食堂、澡堂、操场,活动室。

厂区有自己的三产,租了官家三千亩地,专门解决棉纺厂的职工菜篮子问题。

这里的人主要是蜀中过来的移民,外围三产主要是汉话熟练的蕃户,用的是大机械,因此人数也不多,就三百来人。

反倒是负责运输的人比较多,有五百人左右。

加上一千多的工人技师,四千多的家属,这里说是一个大厂,其实不下原来西夏的一个大县。

工人们在大食堂吃饭,早中晚三餐。

因为食材消耗巨大,种类丰富,所以苏油就有机会挑拣,给自己和沈括、张麒等高级管理人员在厂办招待所开小灶。

因为多是蜀人,蜀中口味占了很大比重。

苏油对什么都不挑,就是挑嘴,因此到了这里说什么都不走了。

等苏油在厂招待所请李舜举和高遵裕吃了一顿,两人才知道为啥明润如此简朴了。

汽锅鸡,糖醋黄河鲤鱼,拌发菜,爆炒鳝段、红烧肉、烧白、清炒时蔬、最后还会上醪糟水果罐头小汤丸、和地方特色的红烧牛肉银丝挂面……

当然还少不了河西过来的葡萄酒,以及现在应时的河西瓜果。

李舜举看着玻璃杯中清澈到极致的玫瑰色葡萄酒有些发怔:“明……明润,这酒,送宫里没有……”

果酒在大宋并不太流行,因为容易变质容易坏,而且沉淀太多,品相太差。

但是这些问题并非不能解决,蜀中现在光澄清剂都有好些种,除了水玻璃和盐酸硫酸搞出来的孔状硅胶粒,还有鞣酸。

蜀中低度的清酒其实也是这么弄出来的。

苏油笑道:“李公尽管畅饮,这其实就是用蕃人的葡萄酒,经过过滤等工艺之后得到的。今日就是试试,如果觉得不错,那就由李公和高使相呈进好了。”

李舜举就叹气:“可又生受明润了……”

苏油说道:“边吃边聊吧。”

席间话题也很多,美食自然是让大家赞不绝口,军政方面也同样不少。

李舜举一直以文臣自居,尝了一碗汽锅鸡汤,才对苏油说道:“既然明润坚持住在这里,我觉得也挺好的,那就不劝了。不过李济跟我说了几次,学宫建成之后,明润还没有去过,河西士子都盼着明润去开讲呢。”

苏油笑道:“我也不是不去,而是在等一件宝贝,有了那样宝贝,我才能够给兴州学宫送上一件大礼。”

“哦?”李舜举不禁好奇:“却是什么东西?”

苏油得意极了:“成都学宫蜀刻十三经!”

李舜举有些惊讶:“一千多块碑,就算复刻,你从蜀中运过来?”

苏油举着筷子:“先吃饭,吃完给李公看个戏法。”

吃过饭,大家来到操场,操场上已经用松木条钉出了很多矩形的木框。

沈括命人从库房里抬出一些大木箱子,打开来,里边是一些黄色的板材。

但是非常神奇的是,这些板材都是软的,上边布满了凸起的字迹。

李舜举大惊:“这……这是怎么弄出来的?”

苏油笑道:“李公应该见识过地丁胶吧,河西第一季地丁胶草收成下来之后,我便送了一部分到蜀中。”

“蜀中学宫在青羊观的帮助下,将十三经全部翻成了胶模。”

说话间,沈括已经指挥工人将胶模型放到了木框底部,然后开始用水泥浆浇灌。

同时拿木槌在边框敲击,让气泡溢出。

浇到一半,又在灰浆上铺上铁网加固,之后再次将木框浇满。

这个法子非常迅速,不多时,操场上已经摆上了几百个灌注了水泥的木框。

李舜举袖子都在颤抖:“这个……明润,我大宋各州各路……”

水泥在大宋


状态提示: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软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