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坐在会客室的主座上,左光斗和徐霞客分别坐在离一左一右最近的两个座位上。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先是吃了个七八分饱。皇帝开始讲话了,朱由校问道徐霞客:“朕听左大人说你对治水非常精通,你给朕讲一讲治河的道理。”
“回陛下,草民不敢说擅长治水,我只是实地考察过长江、黄河、左江、右江、大盈江、澜沧江等河流。草民每到一处河道,必定登高眺望、审度形势。这个过程让我对河水的形势、水性有了深入的了解。”徐霞客说话很谦虚,但是他的语气表现出见多识广的自信与豪气。
朱由校虽然是一个穿越者,但他对治河还是一个门外汉,他虚心地向徐霞客请教。他问徐霞客:“这些年来黄河决口数处,浊流四处泛溢,故道淤成平地。朝廷苦于漕运受阻,人民苦于洪水淹溺,黄河为害至今够大的了,已经治理好多年,却不见成效。难道黄河终究无法治理吗?徐霞客你可有什么高见吗?”
“河道形势古今有变迁,河的特性却古今相同。河的特性既然不变,那么,对河的治理也就没什么不同的道理。千古以来善治水者当属大禹,而懂治水之理者则没有谁能比得上孟子。孟子说大禹的治水之道就是顺水之性。这诚然深得治水之至理。河水的特性是无法改变的。黄河的特性是奔流不息、挟沙而行、势不可挡,且与淮河汇合之处,水势散漫、丝毫不受约束。只有顺应河性,因势利导,才能收效,任何投机取巧的想法都是不可行的。”
徐霞客尽自己所学所知,将治河要顺应水性的道理向皇帝娓娓道来。朱由校却有些疑惑,他问道:“河水现今四处横流,难道能顺应它横流泛溢的特性去治理吗?”
“不不,不是这样。现在的河水泛滥横流并非河的本性。黄河之所以决口,全因黄河水暴涨时下游淤塞不通,黄河无法顺应水往低处流的特性,只好冲出决口,流往低处,结果主河道上水流减少,流速减慢,泥沙又大量沉积下来,使河床更加淤高,水流更难以顺河道流往下游了。这就违背了水往低处流的性质。”
“那么,黄河的规律具体都有哪些?”
“具体来说,就是避逆而趋顺,避拥塞而趋疏通,避险阻而趋坦易。对黄河驾驭得道则其利无穷;若失其道则贻害无穷。所以,善于治水的人先要摸清河水的规律,然后或拦蓄、或排1泄、或分流、或合流,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例如在徐州以上到三门峡以下土松地广的地段,要展宽河道;在徐州以下,城邑距河很近,就要严格防范和约束河水,使泥沙顺流冲入大海。不管是展宽河道,还是束水归海,都要因势利导。”
“朕还是有些不懂,先生说治河要顺水之性,那么顺水性要以何为先呢?”
“必以度势为先。要真正做到顺水之性,就必须以审度形势、实地考察为第一要事。现今河道为患多处,应先相度河道整体形势,分清轻重缓急,先去治理急需治理的地方;还要推究致患缘由,不能盲目去治理,否则即使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也难奏效。在这一点上,左光斗左大人做的就很好,他能到现场去观察督促施工。”
正如徐霞客所言,以前位高权重的河道总督,总是坐镇在济宁的总河衙署,对河工进行遥控指挥,很少有愿意进行艰苦的实地考察。左光斗一反这种做法,是他决心彻底治理河道的表现。徐霞客又做进一步的阐述:
“比如说河患在下1流而导致河患的原因却在上流,那么应当溯流而上,杜绝上流的患因,下1流的河患才会平息。这就像脚上患病,只知治疗脚而不探求脚病的由来,即使用药百剂也没有效果,反而会加剧病情。另一方面,如果河患在上流而导致河患的原因却在下1流,那么就要疏通下1流,使水流顺畅,然后上游河患自然会平息下来。这就像包围敌人,如果不网开一面以分化其斗志,就会激起其冒死孤注一掷地突围,一旦冲破包围,局势就会不可收拾。所以要排1泄上流的水,就要先疏通下1流,这也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办法。”
“朕没想到,徐霞客先生还懂兵法。”
“草民不敢,这只是打个比方。草民认为除非遍览河道后再进行规划治理,则河道形势的高低、水势的变化,以及施工顺序的先后都不能明晓。”
“河道形势,既可查阅前人的记载,又可参考绘制的地图。哪里用得着地方官亲自去查看?”
“皇上有所不知。古今以河为患虽相同,而遭受河患的地方却有所不同;古今治河的道理虽相同,而消弥河患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所以善于效法古人只是效法其大意而已。如果想按照前人记载进行今日的治河,那与按图索骥、刻舟求剑又有什么不同呢?”
随后徐霞客又引经据典地具体解释说,古代书籍如《禹贡》、《周礼·考工记》、《说文》等都有关于审度形势的主张。徐霞客平常是一个言语不多的人,但是说到地理方面的话题,他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一样,滔滔不绝的讲个没完没了。
在治理河道中,对于全局形势贵在有贯彻始终、周全远近的远见卓识,宁可损小而图大,不可为拯救一方而误全局,宁可不顾目前以图长久之计,不可贪图一时之利而贻害于后世;对于局部形势,则要随时随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治水就会事倍功半;反之则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