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泣血征程之五胡乱华>15.淝水之战(下)
顿时大乱,不可复止。那个叫朱序的间谍更是趁机在后阵大呼“秦兵败矣!”正在撤退中的前秦将士真的以为秦军已败,于是争相逃跑,一发不可收拾。

这时,谢玄所率领的八千精骑已经渡过淝水,趁势猛冲,前秦部队更加混乱。苻融在阻止部队后撤时跌下战马,被晋军杀死,苻坚也在乱军之中被流失射中,秦军前锋统帅被杀,直接导致全军崩溃。晋军乘胜追杀,直至青岗(寿阳西北)。

前秦后续部队见前军溃败,也一起溃退,四散逃命。逃跑途中,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军追至,昼夜不敢息。据史书记载,在此战中,前秦士兵被晋军杀死,被冻死、饿死,自相践踏而死者,“蔽野塞川”!

苻坚单骑逃至淮北,潸然流涕,对随行的张夫人(曾劝苻坚不要出兵)道:“吾今复何面目治天下乎!”

不仅没有面目统治天下,经此一战,苻坚连统治前秦的资格和实力都已丧失。

在苻坚惨败的同时,幽、冀军进至彭城的部队,凉州军进至咸阳的人马,相继退走。

龙骧将军姚苌,正自蜀地顺流而下,闻苻坚兵溃,退回原州郡。

荆州方向,慕容暐战败,部将被杀,自己弃军而逃。

至此,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秦、晋淝水之战以前秦的惨败而告终,

苻坚逃回淮北后,所统大军大都溃散,只有慕容垂所率三万余人全师而还,并护送苻坚回到洛阳。

383年年底,苻坚回到长安,等待他的,是前秦整个政权的总崩溃。

胜利的消息传到建康时,晋军统帅谢安正在和客人下棋,随意看了一眼战报,便将其放在床上,了无喜色,淡定如常,继续下棋。不过客人实在是憋不住,问他前线情况如何,谢安徐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稍后客人告辞,谢安回屋,在过门槛时不小心将所穿木屐的屐齿折断都没发觉,可见心中喜悦之情。而这,就是典故“谢安折屐”之由来。

一颗热忱却镇定的心,鼓舞了整个东晋的抗战。

淝水之战后,东晋先后收复了襄阳、彭城、蜀地等在淝水之战前丢失的全部领土,而且有乘机向北扩张之势。但是,外在威胁解除之后,东晋内部潜在矛盾再度凸显,谢家父子叔侄遭受排挤,谢安忧愤成疾,在淝水之战的两年之后(公元385年)去世。东晋未能抓住机遇,匡复中原。

前秦发动的,旨在灭亡东晋的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战役,其力量对比之悬殊,结果之出乎意料,损失之惨重,影响之深远,绝无仅有。除上文提到的失败原因外,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苻坚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伐晋之战,是一定会发生的,在前秦统一北方的基调形成之时,这一点就成为历史发展之必然。但是,攻打晋国的时机却是可以人为选择的,前秦发动战争时,选择的时机并不对其有利。

正如文中反对伐晋的大臣们所提到的那样,前秦统一北方时日尚浅,根基不够稳定;政权内部民族之间矛盾重重,被迫投降的鲜卑、羌族,时刻都在等待风云变幻,东山再起;苻氏集团内部不团结,叛乱时有发生,统治力量内耗相当严重;伐晋之战,统治阶层意见严重分歧,难以形成统一意志,合力作战;而且,在统一北方进程中,国力消耗严重,兵疲民困。诸多因素,构成前秦在出兵伐晋时的不利局面。

攘外尚且要先安内,更何况是主动出击。

假如苻坚能够听取大臣们的意见,按兵积谷,以观东晋之变,再伺机而动的策略;或遵从王猛,“鲜卑、羌人宜渐除之”的遗言,着力抓好内部的团结与稳定,消灭东晋也只会是时间问题。

在国内形势尚未完全具备取胜条件的情况下,苻坚急于“混一六合”,倾国伐晋,这不能不说是前秦失败的基本前提。

二,骄傲轻敌

在南下伐晋之前,苻坚统一北方的过程太过顺利,灭亡最为强大的燕国只用了一年时间,其余小国更是望风而降,基本没打过什么硬仗、恶仗。这就使苻坚心生傲慢轻敌之心,认为在伐晋之战中,只要凭借“累捷之威”和“有众百万,资仗如山”的军事优势,足以“何忠不克”,甚至“有征无战”,没有看到秦军在“累捷之威”的背后存在着因长期作战而“兵疲将倦,有惮敌之意”的致命短板。

由于骄傲轻敌之心的存在,苻坚对于军队的调集、战争的准备、战略策略的制定、临战的组织指挥等等方面的问题,便十分轻率和粗略。对敌人的战争实力、抵抗意志、军队数量、作战素质,更是一无所知。一个军事统帅,陷入这样一厢情愿的盲目骄狂情绪之中,自然难以逃脱骄兵必败的历史规律。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评论说“坚之所以亡,由骤胜而骄敌也”,并非“由不杀慕容垂、姚苌故也”,切中要害。

三,战略指挥上的失误

在伐晋过程中,苻坚兵分三路会攻建康的战略是极为正确的,但是,从进军情况来看,各路大军只有分进而没有合击,更没有进攻上的协同配合。整个淝水之战,其实只有苻融的中路军前锋部队投入战斗,而且该部队先在洛涧之战中遭遇惨败,兵力优势已经减弱,军心士气更是饱受打击。这样的军队和东晋的精锐部队北府军对阵,优势并不明显。

苻坚甩掉中军主力,亲自前往前线,既把自己置身于危


状态提示:15.淝水之战(下)--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