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恐怖悬疑>东鲁传>483章兄弟爱憎
,这本无可厚非,但若是爱护过度,反而就会变成孩子们的灾难。

“宝剑锋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浅显的道理,不会当真成了四房墙壁上的装饰物了吧?

“昌阳钟氏,自先祖至今,已传十三世。其间遭遇烽火凋敝、离乡背井无数。一点血脉能够延续至今,实属不易,又岂敢苛求代代荣华繁庶?但后世子孙幸生于太平盛世,却不敢不努力上进、光宗耀祖。但要说到承前启后,这首要之务,须人丁兴旺。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一个家族要兴旺、要流传不衰,“人”是当中的关键,也是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但要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合理地利用每一个人的能力,考验的就是当家人的远见卓识了。

关于这用人者与人才之间的关系,唐时的韩退之曾经写下一篇极有名的《马说》,他在文中也曾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就钟家而言,三房四房皆为庶出是不假,但这并不表示,这两家的孩子就是无能之辈。

作为钟氏子孙,哪怕身被残疾,只要有一颗传承家风、广大祖业的炽热之心,那么,这就是个好孩子,理当善待并加以器重。

当家人应该具备这样的远见,而作为家族一员,有担当、有志气,这不应该是被动的,而是必须要有这样的觉悟,并尽自己毕生的努力去实践、实现自己的梦想,乃至于一个家族的宏伟愿景。

但事实却是,这两家的孩子就是要被当家人低看三分。

而眼前的事实却是,钟若荃把自己和钟家划分得一清二楚。

唯利是图。

假如所有人都抱有这样的思想,可以毫不犹豫地断言,这个家族,早晚要分崩离析走向衰亡。

“三爷不是四房的三爷,不管发生任何事,首先,三爷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该是你的责任,不能推,该是家族的责任,你更不能推。不如此,如何还称得起钟氏三郎?”

若萤语重心长道:“再累,也不能放弃。要想想自己,想想自己身后的亲人。人生在世,不是说种瓜就一定会得瓜。有太多的变数,是你我都无法预知与掌控的。我知道,三爷恨着我,因为我,害得四叔身陷险境。但是,三爷不能除了恨,就只有恨。你该考虑的是,此次事件能够造成多大的损失,如何将损失降至最低……”

避免自己遇险这就是首当其冲要考虑的。保全好自己,这在任何时候都无可厚非。

“三爷到底清楚不清楚自己的价值?”

钟若荃愣在当场。

关于这一点,他还真没想过。总的来说,应该还成吧?

他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也知道世人对他的大概态度。不坏,也不是特别醒目的存在,不像大爷那么“前途无量”,也不像四郎那样“风华绝代”,他只消看顾好自家、看住父亲一手打下来的那点基业,这辈子就能过得滋滋润润了。

如此,不够么?

他不过就是一个平凡的人,想让他去做伟大的事业,这也不现实啊!

若萤看穿了他的心思,微笑着摇摇头:“三爷听说过孔子与子贡的故事吧?子贡,一个商人。在那个举世贱商的年代里,子贡之与孔门,就如同隐栝之旁的枉木,良医之门的疾人,砥砺之旁的顽钝。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在质疑,为什么子贡那种人会成为孔子的学生?甚至就连孔夫子本人,也对其商人的身份抱有微词,曾不止一次说出‘好肆不守折而长者不为市窃’之类鄙薄的话。

尽管如此,为何夫子仍旧视其为得力学生?尤其是后来人,更是对子贡推崇到了一个高不可攀的地步。《史记货殖列传》中,他排在富豪排行榜上的第二名,仅次于陶朱公。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得其真传者不过七十二人,而七十二贤嫡系门生主要是十哲,这十哲之中就有子贡的大名。

至汉代,班固在《汉书古今人表》九等人中将子贡划为第三等,唐玄宗时,又追赠子贡为‘黎侯’,陪孔子从祀。为什么?

身为商人,子贡自有别人法,就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当时,吴国向鲁国强征百牢,是子贡出面,费了一番口舌让吴国放弃了这一无理要求;

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是子贡跑到楚国去向楚昭王讨来了救兵;

齐人田常篡位,为稳定宝座,对各国诸侯态度相当殷勤。鲁国人乘机派人去索要被齐国侵吞的鲁国旧地。那两位不辱使命、顺利完成任务的使者中,其中之一正是子贡;

子贡穿梭往来于五大国之间,凭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将勾贱夫差这些一时霸主玩弄于股掌之间。在他的指挥下,造成了“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面,对整个春秋末期的政治形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

只有子贡,“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凭着巨大的财富,他一直做到了鲁国卫国的宰相;凭借着财富,他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

“庶出的三房,出了我这么个秀才,庶出的四房,出了四叔和三爷这样精于商贾之道的天才。在外人眼中,钟家可是满含着生机与希望的。只要兄弟齐心,钟家没有道理不兴旺发达……”

“可是……”钟若荃怀疑地盯着她,“可是外面的人都说——”

“是谁说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谣言传出?说到底,三爷


状态提示:483章兄弟爱憎--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