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买宋>第二百二十七章
过很不值钱,发行当年就贬值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能拿来擦屁股,还脏手。

所以仅以12石大米、27.49两银子来计算,它能不能使一个五口之家过上相对来说还过得去的日子呢?

明清时代的社会经济史研究表明,当时普通百姓五口之家每年如果有30两银子,日子已经可以过得不错了。

有学者曾推算过清代江南人的年生活费支出,大致情况如下:

1.每年每户(以一家五口计)日常生活所需口粮为15石~18石(以常年米价1石值银1两为准,约需银15两~18两)。

括油盐、肉荤、菜蔬之类),全年每户支出约银7两。

3.全年每家用布支出约银3两。

4.燃料每年支出约银3两。

这样,全年生活费支出为银30两左右。

以海瑞的年薪,一家的生活不应该出现困难。

那么,为什么海瑞连两斤肉都买不起,好不容易在母亲过生日时省吃俭用买两斤,还引起轰动呢?

原因主要在于:海瑞家人口多,与老百姓一家五口没法比。

因为海瑞在淳安的时候,除了老母、妻子之外,还有两三个女儿、两个儿子,加上家仆、婢女,可能还有奶妈,总共有十来口人。

十来口人用这些工资,生活就不免有些拮据了。

因此,明代官员哭穷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工资低,而是因为家口庞大。

海瑞的家庭结构已经算是非常简单的,生活标准也不算高,但已显得捉襟见肘了,至于其他官员就可想而知了。

明清时代官员工资显得低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娶妾制度。

海瑞75岁去世的时候,身边有两个小妾。

明清时代纳一个小妾不会少于百两银子。

这大概也是海瑞身居二品官员(都察院右都御史)而死时没有多少银子的原因,否则凭工资和他相对节俭的生活,是不应该如此的。

由上可知,所谓明清时代官吏工资过低,实际上是相对于官员庞大的家口以及娶妾等家庭问题才显示出来的。

包括还有和同僚间的吃喝应酬,这些都未考虑进去,国家支付官吏工资,并没有理由连官员娶妾的钱都支付。

据说现下被查出的贪官95包二奶、三奶,本来他们已经可以“工资基本不用”,之所以还要贪污,显然也不是因为工资太低,而是相对于包二奶、三奶的大笔费用工资才显出不够用的。

现实如此,历史亦然。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一个因素,即官吏生活大多奢侈,国家好像也没有理由要为此埋单。

官吏不能像老百姓一样生活,那是他们的事,至于因生活标准过高而工资不够,如果这也能成为“当贪官的理由”的话,那么“理由”永远是存在的。

………………

包括清代也一样,清代官员名义上的官俸同样很低,一个七品知县的年奉只有45两白银,合人民币4500元。

按照先前的算法,这点钱养活自己都很困难,遑论官员还有一大家子人。

所以清朝官员并不是仅靠俸禄生活,他们的主要收入来自俸禄以外,可能那点俸禄还不如他们实际收入的零头,只能算几个钢镚而已。

比如晚清时,有一个叫李慈铭的官员有写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叫《越缦堂日记》,其中也记录了他家的日常收支情况。

光绪十三年,李慈铭获授户部郎中一职。

清朝时的堂官都设满汉两席,满人为正,汉人为副,实权在满人手里,所以李慈铭并无实权,只是落了个闲职。

因为清闲,他平时不去衙门,只是年终考核时去应付一下。

日记显示,李慈铭的年奉是135两白银和1200斤小米。

这些钱约合人民币13500元,月均仅1000元左右,以如今的标准来看,根本养不活一家子人。

可是日记又反映出他年支出2000多两白银,合人民币20多万元,这么多钱是从哪儿来的呢?

原来李慈铭在俸禄外,还有礼品、束修、印结、馈赠四项收入。

礼品主要是下属友人赠送的茶叶、烟草、果品、地方土特产等实物。

束修是他在书院学堂讲学的兼职收入。

清代时,地方人等到京城各大衙门办事,要请担任京官的同乡证明其出具的材料属实,为此需要这位同乡出一份盖了章的保结文书,称为印结,这样可以得到一笔钱,称为印结银。

这笔钱由衙门统筹,每月分发给官员们,按惯例,地方官进京时要给京官送钱物,冬季称为碳敬,夏季称为冰敬,其他季节称别敬,这就是馈赠。

李慈铭的日记显示,这四项收入达2861.2两白银,收到的实物还不算在内,而他的俸禄只有这四项收入的二十分之一。

有了这些钱,李慈铭在京城租了大宅院,纳了小妾,平日的生活就是宴饮听戏,好不逍遥,而他还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中级官僚,一个平时班都不用上的闲官。

而且鉴于明代俸禄实在太低,贪官层出不穷的缘故,朝廷对高级官员,除了俸禄外,还有其他补贴。

晚清时,侍郎一级的官员,虽然基本工资只有200多两白银,可是仅“饭补”,也就是误餐费一项就有两三万两之多,合人民币两三百万,可见其收入之高。

除此之外,由于地方官员缺少京官那种捞钱的便利,朝廷为了避免他们搜刮当地,就在俸禄以外,另外发放“养廉银”,目的是高薪养廉。

“养廉银”


状态提示:第二百二十七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