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一众文官都示意这第二场比试以平局收场,赵祯虽然有些不满,不过,他的性格就是这样,优柔寡断,又耳根子软,而且总是瞻前顾后的,不好反对一众文官的意见。
而且,他也觉得,这些文官说的不无道理,双方的这第二场比试,不管是一开始的《从军行》还是《破阵子》,亦或是现在所写的这四首《明妃曲》,的确很难彻底的分出胜负,只能说是各有千秋,全凭个人喜好。
虽然他也想暗中帮助李小鱼一把,适当的提高一下武举生的地位,不过也不能操之过急,不然,只会适得其反,引起一众文官的强烈反弹,那样结果反而不太好。
一切都只能徐徐图之啊,像是现在这样,就已经很好了,因为李小鱼的傲人才华,已经稍稍的杀了杀这群文举生的嚣张气焰。
相当于也打击了一下文官阵营的跋扈态度,让得他们知道,这世上有才华的人多得是,不只是他们,如果他们聪明的话,不敢那么肆无忌惮了。
也让得大家对他们一众武举生刮目相看,算是达到了最初的预想,这样就已经可以了,也在这些朝堂诸公的忍受范围之内。
不然,要是这第二场比试还是李小鱼这个武举生胜的话,这些文举生出身的朝堂诸公,可就彻底的颜面无光了。
会让大家觉得是不是他们文官阵营后继无人了,怎么这么多文举生,连区区一个武举生都斗不过,都是干什么吃的,难不成都是一群不学无术的草包吗,就这样的人,还怎么治国安邦啊。
那时,面色难堪之下,即便他们嘴上不多说什么,可是心里也会对李小鱼这个武举生嫉恨异常,会想方设法的刁难他,这对于他以后在朝堂的发展肯定大为不利。
而且这样也会严重的打击这些文举生们的自信心,说不得会让他们开始自暴自弃,直接放弃接下来即将举行的科考。
这对整个大宋朝堂来说,都不见的是一件好事,因为赵祯只是稍稍一琢磨,便做出了最明智的决定,那就是可以让文举生们稍稍丢了一丢面子,但不能彻底让他们颜面无光,不然,他们背后那群文官的怒火,即使他这个大宋官家,都不一定承受得起,这就是与文人士大夫们共天下的坏处啊,处处都受人制肘,让得赵祯也是相当难受,却也无可奈何。
因此只得是微微点头道。
“行,那就依众位爱卿所说,这场比试就判他们平局收场吧,毕竟的确,不管是这《从军行》还是《破阵子》亦或是这《明妃曲》,都写的很好,真的是叫人难以分出胜负啊。”
听得赵祯这样说,一众文官们都是不由松了一口气,齐声称赞道。
“官家圣明。”
说着,将这个评判结果公布出去后,自然也是在场中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无数人对于这结果感到万分诧异,纷纷表示不解,没想到这局比试竟然会以平局收场。
当然,这里面要除开文举生和武举生,因为武举生不用多说,就李小鱼一个才华横溢,其他人的文化水平则都不高,根本分辨不出到底谁写的更好,只觉得都写的好,因为都很好听,但到底谁更高上一筹,就实在分辨不出来了。
而且,他们还是潜意识的觉得,作为武举生,能在才华方面和一众文举生打平,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别的根本不敢奢求。
更何况,他们第一场比试还胜了呢,这场就算打平,对他们也没有什么损失,还是他们领先啊,哈哈。
至于李小鱼的话,虽然对于这结果有些差异,因为就算他和王安石所写的《明妃曲》难分胜负,但是,他最开始写的那首辛弃疾的《破阵子》还是要胜过这群文举生的《从军行》一筹啊,要是就这么算打平的话,的确对他有些不公平。
不过稍稍一想,他也就想明白了,毕竟评判这场比试的,是朝廷诸公,他们本就是和这群文举生一个阵营,所以偏向他们一点,也无可奈何,算了,打平就打平吧,他已经尽人事了,至于结果,他现在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武举生,也就只能听天命了啊。
那群文举生也一样,更是无话可说,因为他们想的和李小鱼一样,这场比试,归根结底,还是他们要略输一筹,现在判他们打平,已经是万幸了。
知道这是背后的那一众朝廷诸公暗中帮忙的缘故,所以汗颜之下,哪里还敢有异议啊,都是暗自松了一口气,心想幸好还没有丢人到底,还有翻盘的机会。
不然,要是这一场比试还是输了的话,那也就不用比了,他们文举生彻底没脸见人了啊!
唯一有异议的,就是众多的围观百姓了,许多人已经被李小鱼的才华所彻底倾倒,觉得明明他的诗词更胜一筹,为什么判双方打平啊,这不公平,所以是不满的抱怨道。
“凭什么啊,哪就打平了,明明是王华郎君的诗词更好一些嘛,这太不公平了。”
“就是,虽然双方的《明妃曲》难分胜负,但是《从军行》和《破阵子》谁更好,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嘛,这明显就是包庇,也太不要脸了。”
“对,不公平,我抗议,抗议……”
当然,也有一心偏向这帮文举生的人,是立马跳出来反驳道。
“呸,你放屁,什么《破阵子》比《从军行》好?简直胡说八道,我就觉得文举生老爷写的《从军行》更好一些,远不是那王华可比的。”
“就是,不止是《从军行》好一些,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