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买宋>第一百七十六章 人人道,柳腰身

接过李小鱼的这首词,惊叹之余,稍稍酝酿准备一番后,玉手拨动琴弦,便见李师师也是缓缓的开口演唱起来。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一曲唱罢,余音袅袅,仿佛天籁一般的歌声和琴声在所有人的脑海中久久回荡,令得所有人欲罢不能之下,是再次惊了,愣了。

他们不敢相信,一个如此年轻的小子,还是一个武举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接连写出两首这样的绝妙好词,怎么可能?

这首词,根本不用多说,听完之后,胜负就已经明了,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肯定比李庭芳的那首要好,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也理所当然,毕竟李小鱼这首词,抄自他最喜爱的宋代大词人苏轼,这是一位柳永还要厉害一些的家伙,是他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清人王士在《花草蒙拾》中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

这个评价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苏轼除了写过许多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

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虽然词中也写了佳人,但那不过是令人伤感的意向,是所有人伤感之情的来源,像是一个引子,并不是整首词的重点。

也就是说,这首词,已经超越了普通的描写才子佳人的范畴,达到了一种更高深的境界。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的一开篇即呈现出了一副暮春景色,将所有人的视线引向一棵杏树开始,也很符合现在的时节气氛,因为现在正是春夏交替之际,残春之时。

花儿已经慢慢凋谢了,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的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露着一股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再将所有人的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到“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

可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

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而且先前已经说了,一首词写的好不好,并不是全文发用词、构思,关键是有没有令人印象深刻,深受触动,难以忘怀的佳句。

李庭芳的那首词,虽然很好听,可惜并没有什么令人影响深刻到难以忘记的句子,而李小鱼引用的苏轼这首,听罢过后,却有许多。

例如‘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整首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所有人听罢过后,都是久久难以忘怀,不由自主的低头回味起来。

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可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是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

苏轼这首词的高明之处,可见于此。

并且还引经据典,因为“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还有就是“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所有人听罢过后,是立刻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墙里有一位美妙的佳人在荡秋千,而墙外有条小道,墙外的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了佳人那如银铃般清脆的欢笑。

这真的是巧妙至极,因为在艺术的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自己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有一句词叫做臆想之美嘛,就是让你自己去想象,比直接描绘出来要好得多。

同时最令人惊奇的是,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

可读起来却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并没有丝毫不耐之感,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

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词中留下了空白,令人自己去想象,不过,在这无语之中,许多人已经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最后的结句,也是令人记忆犹新,“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

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但其实并不准确,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


状态提示:第一百七十六章 人人道,柳腰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