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买宋>第九十二章 可悲可叹亦可怜

每个朝代都有国策,这是无可厚非的,开国的太祖们凭借着远超常人的聪明才智,制定出治国的基调,并规定永久的延续下去,希望后世统治者能借此永保江山巩固。

怎么说呢,只能说这种做法有好有坏,因为时代在变,所处环境在变,包括人心也在变,而政策却一成不变的话,这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因为可以说,不顺应时代发展的政策,都不是什么好政策。

虽然这些政策在当时看起来是很好,但总归有时代的局限性,这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说宋朝,太祖皇帝赵匡胤的重文轻武,是鉴于唐末的藩镇割据,武将专权而专门制定的,为的就是防止武将们尾大不掉,重蹈五代十国的乱局。

这一政策在当时很好,帮助国家快速稳定,结束了乱局,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

可弊端也很显著,那就是后世子孙没有及时调整,越来越歧视武将,连带着就连当兵的都看不起,还为此专门衍生出了一句骂人的话,那就是‘你个贼配军’,可见社会地位如何。

低到什么程度呢,比如宋真宗咸平年间,陈尧咨状元及第,名噪一时。

此后,其仕途颇畅,屡迁至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翰林学士。据记载,陈尧咨不仅文辞出众,而且在箭法了得,当世有名,有“小由基”(春秋时的著名神箭手养由基)的佳号。

“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保持来往,但辽使到开封后,常挟能骑善射之长蔑视宋朝。

宋真宗为了挽回脸面,移弓矢、美仪彩”者,以陪伴对方出入靶场,于是,有人就推荐了陈尧咨。

真宗有意让陈氏转为武职,便托人给他带话:“陈某若肯改武,当授节钺(即节度使)。”

要知道节度使为当时武将的最高军衔了,俸禄甚至优于宰相,陈尧咨有些心动,便将这事禀告给了其母,可他母亲知道后却气的大怒,一面杖打其子,一面愤愤地责备道:“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为名臣,汝欲叨窃厚禄,贻羞于阀阅,忍呼?”此事遂寝。

到了宋仁宗天圣时,由于陈尧咨与执政大臣不和,遭到谤言。

结果,“方以词职进用”的陈氏,突然被宣布改为与原官地位差不多的宿州观察使的武职,调任知天雄军。

虽然是平调,可由文官调武职,在当时愈演愈烈的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下,明显是属于排挤贬逐之举啊,自然引起状元出身的陈氏的强烈不满。

史称:“尧咨内不平,上章固辞。”垂帘听政的刘太后为了安慰他,特亲自加以召见,“敦谕之”。

陈尧咨无奈,只得屈从,后来其虽官至节钺,却始终未能像两位兄长那样步入中书,所以抱恨死于地方衙门。

值得注意的是,陈尧咨晚年性情极为暴躁,所谓“多暴怒”,动辄便对属下挥舞大棒,这很可能便是其极度失意的情况下宣泄积怨的一种表现。

所以,这也是导致宋朝积弱,军队战力不强,为人诟病弱宋的主要原因。

这就是国策的失误之处,没考虑到时代的发展性,与之相比,另一国策就要好得多,那就是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因为这属于中庸性的国策,主要目的是要买人心,利大于弊,一直继承贯穿的话,并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包括后面的明清也一样,都有许多基本国策,明朝的话,不用说,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妥妥的劳模,留下的国策一大堆,还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一共花费了整整6年时间,前后做了7次删改,叫做《皇明祖训》

里面清楚的写道,凡是他的后代即位,都要严格遵从上面的内容,一个字也不准改。

里面将皇帝至亲王的行为准则都做出了规定,例如:如何行政;如何执法到安排日常的生活起居;怎样管理后宫,皇族之间要怎样行礼……

反正杂七杂八,各种细节,都写得清清楚楚,希望能机械化的运转一个国家,这样他的大明江山就能永固下去了。

乃至于这里面就连皇帝安全这一点,都写的是清清楚楚,例如皇帝在和亲信大臣商量机密时,带刀侍卫只允许离着十丈远,这样才安全,晚上要记得警醒,没事多听听城中的传言,知道是否有什么异常。

当然,只是规定这么一点当然不会花费6年的时间,所以这里面连皇帝的饮食都写得清清楚楚,怎么吃饭,怎么作息都安排的很周全,就连啪啪啪时几次都差点规定出来,直说吧,就是怎样打造无数个一模一样的他,来巩固大明江山。

这当然是扯淡了,人又不是机器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怎么可能完全按照老朱同志的想法来做,这就相当于真的变成机器人,一点自由都没有啊。

不说皇帝受不了,就是手下的大臣也受不了啊,毕竟老朱同志对贪官太狠,可给的工资又低,没法不贪,可一贪吧不是杀头就是剥皮萱草,这谁特么受得了?

照这么下去除非人人都像海瑞,否则大明朝就真的没人当官了啊,全特么给杀完了。

而且,关键是老朱同志的《皇明祖训》不仅多,杂七杂八一大推,看着就烦不说,还特么大多不靠谱,这就气skr人了……

可以说,明朝正是成也在他手上,败也在他手上,比如,老朱同志由于早年时的惨痛经历,父母和兄弟姐妹们都死于饥饿,因此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严厉规定,凡是他的子孙,每月固定分发


状态提示:第九十二章 可悲可叹亦可怜--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