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买宋>第六十六章 圣人故里孔庙近

赶到高邮的码头后,李小鱼他们是雇了一艘船,不算大也不算小,里面有个大货仓,刚好几匹马可以关进里面。

谈妥价钱之后,他们一行人便是上船,乘船出发。

走水路的速度和陆路相比其实不相上下,顺风时快一些,逆风时慢一些,只不过有些地方没有河道直接连接,所以经常要绕一段路,因此费些时间,没有陆路那么直接。

但好处是便捷省事,李小鱼只需要悠闲的坐在船上,什么都不用管,其他的一切都交给船老大就行了。

闲来无事还可以在河里拿渔网捞捞鱼打打牙祭,真的很自在悠闲。

也不用太过担心出现什么湖匪什么的,因为他们走的是通济渠,不是其他的什么小河道。

这是官方的运粮要道,主要是走漕运的,治理十分严密,所以大大小小的湖匪都不敢再这条河道上来打劫,不然便会遭到官府的报复性打击。

也很正常,因为通济渠可以说是北宋的经济命脉了,整个开封等京城地区的粮食全靠这条河道供给。

宋朝有句名谚,叫做苏湖熟,天下足。

也就是说苏州和太湖两地的粮食熟了,就够全天下的百姓吃了。

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八九不离十,因为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粮食供应基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等平原和湖沼地区。

像首都开封等地,是不产粮食的,更何况开封还是个百万人口的巨大都市,如果没有这两处地方供应粮食的话,会直接崩溃的。

而供应粮食的通道,通济渠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是以投入了许多的人力物力治理,到

基本上没有什么匪患为害。

当然,这一情况也只是在宋元时期而已,到了后来,通济渠污染严重,特别是河道经常堵塞,就慢慢的被舍弃不用了。

再加上政治和经济中心的迁移,到了明清时期,江浙等地的农村都转种棉花,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江浙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

所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又慢慢是演变为了“湖广熟,天下足”。

一路上,李小鱼他们一边是悠闲的在船上赏玩风景,一边又是刻苦的研读兵书策略,也没有别的事发生,所以一晃之下,五六天的时间就过去了。

而最初坐船的新鲜感早已过去,取而代之给他们的是一种坐船做到想死的感觉。

因为在狭窄的船舱里,活动空间又小,还摇摇晃晃的,看书都不能专心致志,实在难受。

别说他们受不了了,连马也受不了,本来神采奕奕,毛色光亮的几匹马,随着这几天在船上的折腾下来,是彻底没了精神,耷拉着脑袋,看上去都病殃殃的了。

李小鱼他们知道这,这么下去可不行,不然这么一路坐船到汴梁的话,虽然他们能忍受,但这几匹马可忍受不了,非憋死在船舱里不可。

于是,几人一番商议后,是决定下船,继续赶一段陆路再说,这样换着走,人也轻松马也轻松,是最好的选择。

也刚好,此刻他们所包的船是来到了山东地界,距离东京汴梁也算不得太远了。

于是几人是在靠近曲阜的一处码头下了船,先找了出小客店歇息了一番,人马皆吃了些东西,算是解乏。

吃饱喝足后,已是接近傍晚了,几人觉得今天店内休息,打算明天继续赶路。

不过贾斯文却持有不同的意见,是说。

“嘿嘿,王华,咱们好不容易到了山东地界,而且这里临近曲阜,正好是孔老夫子的故乡,走半天路也就到了,要不咱们也去看看吧,拜拜他,让他保佑保佑咱们,也能考个好成绩。”

闻言,李小鱼是直翻白眼道。

“靠,老贾,你说什么胡话呢,咱们是靠武举,而孔老夫子管的是文举,你拜他有什么用啊?门路都不对好吗?”

根本没念过几天书,只仗着有些武艺便,却是满不在乎的罢手道。

“嗨,王华,你管他那个干什么啊,反正小爷我主要的目的是去看热闹而已,想看看那孔庙到底什么样子。”

“而且,咱们武举也要考文化啊,拜他一拜有什么,说不定就让咱们文曲星附体,写出一篇锦绣文章来,比那些文状元写的还好哩。”

李小鱼:“……”

无语之下,李小鱼没理会这家伙的瞎搅和,又是看向一旁的鲁达和张世杰邱廷弼等人道。

“你们的意思呢?也要去孔庙逛逛吗?”

鲁达是连连点头道。

“好啊好啊,本大爷也想去孔庙看看,他们都说我是个大老粗傻大个,不学无术,只知道用蛮力,所以我也想去拜拜那孔老夫子,沾些文气,也学着斯文一些,嘿嘿。”

张世杰和邱廷弼两人却是无所谓的道。

“小郎君,我们无所谓,你拿主意就好了。”

“这样啊?”

闻言,点了点头,想了想后,瞧着一脸期待看着他的贾斯文和鲁达两人,李小鱼觉得他们的时间还充裕,去孔庙逛逛也没什么不好。

更何况,他也想要看看,这千年前的孔庙,与后世的孔庙有何不同。

便是欢喜的点头道。

“那好吧,既然你们想去,那咱们就去逛逛,顺便看看,能不能结交到那路高人。”

听得李小鱼答应后,鲁达和贾斯文两人都是大喜,喜不自胜的说道。

“哈哈,好耶,那咱们明天就去,明天就去。”

李小鱼


状态提示:第六十六章 圣人故里孔庙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