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玄幻奇幻>人生智慧经典圆觉经的故事>第二十二章:之五 众生理想信念
生活的信仰,可秽土修行的人却很少。

而无数众生得益于佛国毫无逆违向往生活在理想社会的性质。

如今大家捐除烦恼,其志应吞吐宇宙,净无垢染,勤奋修行,进道增德,便可以在净土获得长生不老,和极乐世界人众一样长寿安乐,生命无有极限。

既如此,为什么还要贪著世间俗事俗利,没完没了地忧虑,为世间的世事无常所折磨呢”

“世间的人们都在计较那琐细无益的世利俗务,大都在世间辛勤劳作,经营生计,以求自给;

世间芸芸众生中,无论大小人物,富人穷人,少年老者,男人女性,种种一切之人,都因为贪欲之念长期累积,处心积虑只求一快自己的利益,导致过度的奔波劳碌。

没田的要田,没房的要房。没有家眷、亲属、妻室儿女以及没有财物、产业、珍宝、器物的,也都处心积虑,盘算钻营,必欲据有而后心安。

没有的人有所忧苦,已有的人也不得安逸。有一些财物反而欲海难填,希望再多得一星半点。有了一件的觉得一件太少,有了两件的又觉得两件还少,yù_wàng和获取,总是相逐相长,没有止境。

才达到小有资产,旋即担心遭遇损失;害怕火灾焚烧,害怕水灾流漂,害怕盗贼偷窃,害怕土匪劫夺,害怕冤家仇杀,害怕债主催逼。忧惧之中,清净本心在此消散磨灭。悭吝之心,反倒越来越顽固,烦恼缠缚,在泥坑中越陷越深。

“世间一切人命终之时,不管你有多少眷属,积存了多少财宝,全部要舍离抛弃。你所钟爱的物也罢,人也罢,都不会随你去那另一世间;即或去到另一世间也不能同你在一起。富人和穷人,在此阴间地下也都平等无差,个中忧苦,万端无尽。

“世间的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应当相互尊敬友爱,不要相互憎恨与嫉妒;应当互相帮助救护,有什么财物要互相周济,不要贪图吝惜;应当说话和气,和颜悦色,互尊互敬,不要背逆斗狠;一时生起争讼之心,心里不免嗔恚忿怒,恶意愈演愈烈,最终结成大恨深仇;世间若冤冤相报,更会结成丈冤大孽,两家相争,双方都招祸害;即令报应没有立即显现,还以为自己占了上风,但因果相生,不断演化,从来不爽,恶报只是时间问题。众生应当想透这个道理而立即破除恚恨,弃恶向善。

“而人若沉溺在情爱贪欲之中,独身而来,孤独而死,生无人相随,死无人陪伴,苦乐之果报,都是自作自受,没有谁能代替,也无人可以除免。善与恶的循环果报千变万化而进化,追从相随,直到来生来世。

虽然是亲眷家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生善趣,恶降恶道,若积业有差,生处也就不同,到那时便无从会见,何不趁此强健在世之时,努力修行善道,还将等到什么时候

“世间之人因为不能够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各以自己的愚痴,妄加分别猜测吉凶祸福,竞相造作坏事,身作愚行,头脑中一片黑暗,不信受善行,反而接受其他的外道邪说。

如是的颠倒之见,相续不绝,成为生死无常相传的根本动力,这就像蒙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却一味胡冲乱闯。

不信受佛学经典方法教导,心便没有远虑,一心追求于现世之乐;痴迷于瞋恚忿怒而不自觉,贪吝财物女色而以为欣然。肆无忌惮,没有终了之时,真正悲哀,实在可怜!

上辈愚痴,不知佛道,不懂道德,不对后辈进行教导,世代相袭坏习惯,痴顽无知,世世作恶受报,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世间之人,生生死死,上辈的言行,会影响下代。前生积善,下世得善,前生积恶,下世得恶。至于不能相信奉献和回报,以为并没有因果报应。

更有甚者,看到别人死了袖手旁观,无动于衷,殊不知生死之事迟早必然要落到自己头上。父子、兄弟、夫妇等亲属死别之时,相互哭泣。相爱的人生离死别,一次次地恋顾难分,恩爱转化为忧苦,如结绳自相束缚,哪里还有解脱的时候

想生前的恩恩爱爱,考虑亲善友谊,无不是情欲所支配。不能深思熟虑而专心精勤地修行佛道,人生苦短,年寿一期,转瞬即尽,衰老来临,则一筹莫展,徒感无可奈何!

世间对佛法不理解而迷惑的人多,醒悟得道的人少,各人心怀残伤他人的心念,恶气冥冥昏暗,如是造恶之人由妄心兴起各种事端,违背天命,不顾人意,恣意作恶,恶贯满盈,顿时之间便会夺去阳寿,下堕于地狱、饿鬼、畜生恶道,永无出头之期。

“你们应当深思熟虑,远远脱离各种险恶的坏环境做事,选择善事,勤苦地修行之。富贵荣华不可能长久保持,到时候都将离你而去。富贵荣华其实也都是‘苦’,没有什么可称为‘乐’的。你们应当勤奋精进,追求生活信念,理想的西方极乐世界。

得到生活在西方极乐世界,则智慧明了通达,功德最大。千万不要随心所欲,亏负于经教戒行,落在他人之后。”

弥勒菩萨于是说:“佛说了教人修善的含义,非常深刻非常善妙。我等会众都蒙佛慈悲之恩,得闻要津,以解脱于生死忧苦。

佛为法王,超过诸天圣人而为至尊,佛所说之法如同光明,澈照十方,洞达无穷。

觉悟的人是所有有缘众生的导师。现在得以在这里见到佛并听闻说法,实在难得,更难得的


状态提示:第二十二章:之五 众生理想信念--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