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玄幻奇幻>早八点>第二十五章 谋划
复员进入地方工作,出任市新华书店书记。熟人、邻里都管他叫康聋子,还缺半只胳膊。火红年代,这种支离破碎的战神形象深受尊重和爱戴,这就是荣誉。

那时候,前后院孩子们听过康大伯打仗的故事,小日本鬼子、国民党、美国佬他都揍过。部队里他是机枪手,身怀百步穿杨指哪打哪的绝技。

地方工作后,康大伯按部就班娶妻生子,康健上有一哥一姐,下边还有一弟(八岁游泳溺死了)。生活安稳后,通过战友,把农村老家最小的弟弟康亮送去参军,部队在他工作的城市里。当兵是件大事,那时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因为聋,大伯嗓门大,说话像吵架,所以远近的孩子们都怕他。

因为没文化,行事粗暴,新华书店员工没怎么瞧得上他,同样,康大伯看不起文化人弯弯肠子,除了工作,平时与单位员工接触少,大多时间还是与驻防部队的战友联络。在特殊年代,下派接受锻炼的部队干部,在他的一亩三分地,得到了他的细心照顾,后来这些人官复原职,年年给康大伯送酒送罐头。

张三父亲典型臭老九,当然不喜欢这位康大哥,即便前后院做邻居,他俩基本不说话。

但张三母亲与康大哥、康大嫂关系实在好。张三母亲直率,还是话匣子,康妈妈农村来的,一般国家大事都由母亲转达和讲解。

所以张三母亲身体不好时常住院后,康妈妈常打发康健来叫张三一家吃晚饭。

这时候,张三父亲一般不去。一则看不上康大哥,二则实在不好意思,那时候,毕竟谁家的粮都不够吃。

饭桌上,等康大伯动筷了,其他人才可以拾筷,这是规矩。

饭桌上不能说话,掉到桌上的饭粒要捡起吃掉,更别提碗里的了,也是规矩。

康大伯下桌后,孩子们才能下桌,还是规矩。(这规矩张三现在想起来挺操蛋的,因为老爷子每顿慢悠悠,喝三小杯白酒太特么费时!)

通常五点半是饭口时间,大伙要准时端坐在饭桌旁。如果康大伯还没回来也没通知,那么要等半个小时后才能开饭。

康大娘惯着康大伯的规矩。

康家规矩多,所以康健大了以后不大守规矩,也就理解了。

康健打小孩子王,打架斗殴冲锋在前,初中毕业后被父亲送去了部队,十一年后他父亲病魔缠身溺水身亡(有人说看到老人跳湖),康健以连级干部身份复员,回家陪伴母亲,进入小叔康亮任副局长的重工局工作。

企业改制时,康亮辞去重工局职务,近水楼台先得月,收购了重工局所属钢管厂,康健随同打理。

初中一别后,张三与康建基本断了联系。工作后他与康亮的接触较多,特别是康亮入股集团后。按理,张三要叫康亮小叔,但康亮不同意,“工作场合,还是叫康总或大哥吧,一则工作方便,二则我也显得年轻哈!”

因为小叔高高在上,康健主动减少与张三的接触。不是彼此不关心,只是两人的生活圈子迥然不同,一文一武的凑不到一块。

康健内敛,往往给人一种文弱的错觉。其实他性格中的两面性非常明显,可以和和气气,也会突然凶神恶煞。

康亮的公司供应全市40混凝土,绝对的垄断。当时,张三邀请康亮入股,即是小爷的建议,还有一种感恩情怀,感谢康大娘当年的伙食。混凝土行业没什么技术含量,只需要有资源:河沙、毛石及场地,其他设备购进即可。

康建负责寻找资源。几年之内,他摧枯拉朽收购了城市周边的沙场和矿石。

他和侦察兵、通讯兵出身的战友们开着路虎车,后备箱装着炸石头的,讲理时讲理,有时蛮不讲理,东征西杀,荡出了一座座矿山和沙场。

“揪心事找哥说!”小时候康健当过张三的领导,所以到现在没求张三一件事。两人见面,他翻来覆去就那一句话,大哥当习惯了不好改。

揪心事来了。张三与康建找了家星巴克见面,没有儿时硬邦邦的冰棍,点了两份冰淇淋。

寒暄过后直入话题。

“健哥,四方宾馆明目张胆砸了我的车,找人砸他4s店。”张三说道。

“三儿变小气了!砸你一部车,你砸人家店?”康健问。

“咋就不行?”

“不行!你这不是明目张胆嘛!盛小红也没你虎啊!”

“当然要让李长伟知道我脾气!”

“幼稚!你干这个,道行长不了!干嘛树敌?撑的你要让他死了都不知道咋死才对!”康健说。

“我根本不他!”

“他也不你!这事我办,你不用管。”

“你不问问原因?”

“问啥?三子讲理,没理哥也得干。”

“草!”张三坏笑:“你要咋干?”

“比方说,炸个加油站,搞的像安全事故。”

“搞得大了吧?这招忒狠!”

“安全第一,大小无所谓。”

“随便哪一家,不能出人命!”

“咋说这玩意凭天由命,按理说都有逃命机会。”

“费用我出。”

“你就剩钱了是不?外面活儿我不接,所以没法报价。”康健取笑张三:“你的事就是我的,免费。但死不死人保证不了。你同意我就安排。”

“那我不做。”

“搞他的油料库吧,安全。”

“你定吧,但你不能动手。”

“哥只动脑。”康健不屑:“把小三惹毛的人少啊!”


状态提示:第二十五章 谋划--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