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村口的大路上,铺着一些青石板,骡子走在上面,铿锵有声。
没走几步,从旁边的小路上过来几个小孩子,七八岁上下,有男有女,领头的小孩,手里攥着一个草蚱蜢,男孩子脑袋剃得光光的,留个寿桃头,女孩子扎着小揪子,在路上一个追一个玩耍。
孩子们看见师徒二人进来牵着骡子进来,一哄而上,喊叫着,“大马,骑大马!骑大马!”
丹阳把两个小孩子抱上了马背牵着,道远不耐烦地驱赶着旁边的小孩子。
二人被小孩子围着吵着,进了村里,村里人一看来了外人,都从四面围了过来。
村庄不是镇上,一般来了外人,青壮年都是要来问问的,看看来此何干。
丹阳看着这围着的百姓,一多半都是体态佝偻的老叟老妪,还有些吃手的孩童,年轻男人连一半都不到,看来童班头没有骗人。
“道士,贩货吗?”一个老叟问。
“不贩货,也不磨刀,会瞧病,会驱邪测字瞧瞧风水。老人家,给您号号脉?”
丹阳对老人说道。
“也好,好些日子没来生人了,请去村祠那里,有给走村的外人留的位置。你先去那边,一会儿就有人来了。”那老叟给他指了指祠堂的方向。
“多谢老人家。”
二人向村祠走去。村祠旁边有一排木桌,靠着墙放着,上面满是尘土。
“老翁说的应该就是这儿。丹阳呀,去搬一张桌子,放在阴凉处,我去把骡马栓了。”
丹阳看见祠堂口,有拴马的木桩,就过去把马栓上。
道远挑了一会,这些桌子不是断腿就是烂面儿,最后找了一张还算完整的桌子,搬到了墙根,从布包里找了幡子打了出来,扛在肩上。
“师父,摆好了。”
“好,把这个拿着。”丹阳取出铃铛递给徒弟。
“摇上,去村里叫几声,让大家想瞧病的,测字的,都来这儿。”
“诶。”道远扛着幡子,就往村里去了。
丹阳这会儿没事,就在祠堂边上转悠,这永安村,看来也是富足之处,村祠旁边一排砖房,深墙大院,看来像是本地有功名的大户住处。
“老道,瞧病吗?”
远处走来了一个老叟,拄着拐,一瘸一拐的,往过来走。
“会瞧病,老人家是哪里有病痛?”
“我这腿脚,”老人边说边拉起裤子,“腿脚酸痛,难以屈伸,走不了长路。”
丹阳从墙边搬了条长凳,让老人坐下,自己蹲在一边,用手捏着老人干瘦的腿。
“老人家,膝下几个儿女呀。行动不便,也不背您过来。”
“老朽福薄呀,只有两个儿子,都去了很久了。”老人面色凝重。
“哦。是遭何事啊。”
“兵灾。兵灾。”老人眼里无神,连连点头。
丹阳看老人神色凄凉,也就没有再问下去。
“老人家,您是得了风湿症,明日我去林子里采些草药,煮给您吃。”丹阳站起来说。
“多谢道长,只是道长,你是去哪里采药?”
“此处林木茂密,当然去林里采药。”丹阳回答。
“道长,真要入林,就去村外,过了河才好。这村后的大林子,可进不得。有猛虎食人呀。”老人瞪着眼睛,做了一个骇人的表情。
“竟有此事,多谢老人家嘱咐。”丹阳被老人家突然出现的恐怖表情吓了一愣。
“切记,切记。”老人说着,从凳子上挪了下来,向丹阳拱手道,“那老朽明日再来。”
“老人家慢走。”丹阳拱手道。
这时,道远摇着铃铛过来了,身后跟着一堆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
“师父,他们都是来瞧病的。”
“请坐请坐,哪里有病痛,一一说来。”
结果这一圈看下来,无论老少,除了两个青壮,剩下的人十有八九都是湿寒之症。丹阳从午后忙到傍晚,看了十几号人,还没看尽,这时天色已晚,他想着二人住处还没解决,就问村民,村里可有方便人家,讨几个大钱,吃顿饭,住一宿。
“我家有,若不嫌弃,就请二位道长去我家吧。”
一个大汉站起来说。
“我家就在村口不远,有一院房子,我一家人住,一直空着一半,家中还有几斗米,正好招待二位。”
“那就多谢这位兄弟。”丹阳二人牵着骡马,跟着这位大汉一起到了他家,院子挺大,分成东西两边,两排房子,但只有一边房子里有灯火,大汉带着二人进了屋子,家里一个妻子两个儿女,一共四口人,丹阳师徒跟家眷行了礼,那女子便进去做饭,他们三人就坐下来闲谈。
“二位打哪来啊。”大汉泡了茶,端在桌子上。
“我二人是从济南府来,出门游历的。敢问小兄弟怎么称呼。”
“在下刘安,祖辈就在这里居住,这就是我家祖屋。我们这永安村,地处偏僻,一般外人挺少,逢年过节都是我们这些精壮去镇上买卖换货。走村的人,这些年不多见了。”
“贫道师徒也是机缘巧合,前几日路过义山,有驿丞说这里有一个村庄,我二人想着来看看买卖,挣两个盘缠。”
“你二人,去了义山?”大汉眉头一紧。
“未去未去,只是从山下路过而已。”道远察觉到了这大汉神色一变,马上抢着回答。
“只是路过,路过。”丹阳也接着说。
“义山,可是凶险去处,十几年前,那里发生过血案,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