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出众风流长孙皇后>第21章 霍邑之战

不久,太原军粮运到。[库]八月,断断续续下了二十多天的秋雨终于停了,次日,李渊命将士们晾晒铠甲行装,准备第三天挥师进军霍邑。在此之前,有一位老者不期而至,告诉李渊有一条小路,直通霍邑,此路借助山势的掩护,不易被发现。战前,李渊与李世民、李建成商定,用激将法把宋老生引出城来消灭。

这天一早,李渊大军根据老者的指引,借助山势的掩护,抄小路突然出现在霍邑城下。宋老生根本来不及设伏布兵。李世民和李建成各率数十名骑兵,向城中骂阵挑战。李渊指挥军队逼近城下安置大营,以示对宋老生的蔑视。宋老生在城上见了,果然恼羞成怒,率领三万兵马从东门、南门出城迎战。

李渊下令收缩阵地,宋老生误以为李渊畏惧而后退,便引兵前进,在距城下一里处布阵。这时,李渊的步兵也相继赶到,列阵与隋军对峙。李渊与李建成布阵于城东,李世民布阵于城南。交战中,李渊的中军和李建成的左军,一度被隋军逼得后退,在城南布阵的李世民见状,率二百骑兵直冲隋军阵中,从阵前直入,透阵后而出,李世民亲手斩杀了数十人,两把刀坎缺了,两只衣袖里也溅满了血,他挥袖抖掉鲜血,又冲入敌阵。

李渊与李建成率军猛烈反攻,激战中,李世民命将士们传呼:“宋老生已被抓获!”宋老生军中将士不知是诈,一时军心动摇,如潮水般败阵,丢盔弃甲,想逃回城中。此时,李建成、李世民已分别把守住东门、南门,宋老生见城门紧闭,退至城脚。此刻,城上守军放下一条大绳索,宋老生想要抓住绳子攀爬而上,被刘弘基一刀挥过去,立时身首异处。李渊见士气不减,遂下令登城,虽然军队攻城战具尚不完备,但是将士们凭着旺盛的斗志肉搏而上,一举拿下了霍邑。战斗从早上打到夕阳西下,方圆数里的战场上血流满地,李渊巡视战场,满目狼藉,也不由心中怆然。

霍邑之战,是李唐军队以骑兵的优势取胜的典型战例,善用骑兵也成为李世民作战的法宝。用精锐骑兵贯阵,打乱敌人的阵脚,同时以轻骑插入敌后,断敌归路是李世民的经典战术,在以后的征战中频繁使用,他屡屡以骑兵出奇制胜。在霍邑之战中,李世民立下了卓越的战功!

深夜,月明风轻,李世民拥着无垢,在自己的军帐前遥望夜空,从未觉得夜空这样开阔、这样明净!他自幼爱好弓马,好读兵书,当年雁门之围,他以一个无名小卒勇敢建言,是兵法的休养;攻打西河,他和兄长率新募之兵破城,是用兵的艺术;这次,霍邑之战,李渊正面进攻、他奇兵掩袭,又用诈术动摇军心,是巧妙的战术。而在继续进军霍邑还是还兵太原的问题上,更显示了他知兵的境界。年少的李世民显然有了宏大的眼光,他不仅仅看到战争,而且能看到整个的敌与我以及眼下和将来的形势。然而,这只是李世民戎马生涯的开始,路,还很漫长!

“无垢,我当时在想,万一父亲坚持还兵太原,万一……将来败了,我就把你送到舅舅那里,好歹能保全一条性命。”李世民凝望无垢。

“二哥,这可不像你说的话,我心目中的李世民聪明果断、胆识过人、从不言败。”

“我是说万一……”

“即便将来败了,无垢定与二哥生死与共,绝不苟且偷生!”她的目光清澈,却有说不出的坚毅。

李世民望着爱妻,脸上尽是郑重的神色,“无垢……我李世民在这向你起誓,今生今世,与你生同衾,死同穴。”

“二哥……”月色如水,星光灿灿,乱世中的一对璧人紧紧相拥。

次日,李渊lùn_gōng行赏,他说:“在战场上刀枪箭石是不分贵贱的,lùn_gōng行赏也不应该区别对待,出身低微的人征战有功也应该一视同仁地奖赏。”这后来成为李唐军队的一条惯例,很多出身低微的人因军功获得了高官厚禄。霍邑之战的胜利和李渊的平等lùn_gōng,极大地鼓舞了这支新军的士气。

李世民在大军进与退的关键时刻,力排众议,据理力争,坚持南下西进,从而避免了战略决策上的一次重大失误,甚至可以说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全军。对这一点,李渊和众将领们都十分清楚。lùn_gōng行赏,李世民无可置疑当属头功。李渊下令:赏其五百两黄金。

李世民淡然一笑:“攻城掠地,冲锋陷阵,都是士卒弟兄们冒死在前,没有他们,我李世民何功之有?霍邑大捷,是他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说罢,他把军头段志玄叫来,将五百两黄金交给他,叮嘱道:“你把这些黄金全部分给营中弟兄们,他们在这里打仗卖命,家中父母妻儿说不定还在忍饥挨饿。记住,特别是那些阵亡的弟兄们,要给他们家中多捎一些去。”军中将士们拿到黄金,无不热泪盈眶。

接着,李渊大军经临汾,下绛郡(今山西新绛),到达龙门(今山西河津)。这时,刘文静引康鞘利等突厥骑兵五百人、马两千匹赶了上来。刘文静向李渊汇报了出使突厥的经过,李渊十分高兴,称赞他说:“如果不是你善于言辞,怎能有此收获?”李渊接见康鞘利,好言抚慰,派往右军,由李世民统一指挥。借突厥兵以张声势,同时解除了突厥和刘武周联合进攻太原的后顾之忧,一切皆如计划,李渊怎能不喜笑颜开。想起爱子世民军帐夜哭的情形,李


状态提示:第21章 霍邑之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