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出众风流长孙皇后>第184章 裴寂之死

贞观三年(629年)正月,李世民突然颁下一纸诏书,罢免了裴寂的司空之职,削掉了他的一半食邑,并且将他驱逐出京,遣返原籍。当然,李世民要清除裴寂这种功高望重的元勋老臣,总是要找一个理由的。

武德年间,和尚法雅得宠于李渊,因而能够自由出入宫禁。可到了贞观初年,法雅的这项特权被取消了,于是心怀怨恨,散布了一些蛊惑人心、影响社会稳定的“妖言”,随即被朝廷逮捕。兵部尚书杜如晦亲自审理此案。

据法雅供认,裴寂曾经听他说起过那些“妖言”,可裴寂却没有及时上报。也就是说,裴寂犯了知情不报之罪。裴寂当然矢口否认,但法雅却死死咬住他不放,令他百口莫辩。最后杜如晦从容结案,裴寂罪责难逃。

裴寂比任何人都清楚,真正找他麻烦的人不是什么和尚法雅,也不是什么兵部尚书杜如晦,而是大唐最有权力的人——皇帝李世民。

崇文殿,裴寂免冠跪在李世民面前。李世民看着裴寂,不怒自威,“你身为左仆射,朝廷重臣,却知情不报……”

“陛下……”

“除了免除你的官职,没有别的办法,你回你的蒲州老家吧,”

“陛下能否许臣住在京师?”

李世民讥讽地说道:“要论你的功勋,岂能擢升到如此高位?你不过是蒙受太上皇的恩泽,侥幸在群臣中位居第一而已。武德年间,贿赂公行,朝纲紊乱,问题都出在你的身上。只因念在你是故旧,不忍心依法处置,你能活着回到家乡,已经是万幸了!”

裴寂闭上眼睛,自语:“太上皇……”

李世民都把话说到这分上了,他还能怎么办?在返回蒲州的路上,裴寂想起了当年的刘文静——同样是首义功臣、开国元勋,偏落了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下场;倘若今天的李世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那裴寂很可能会死得比刘文静更难看。所以,没有步刘文静之后尘,得以全身而退,保一个善终,裴寂实在是要谢天谢地了。

李世民将裴寂逐出朝廷不久,就将刘文静平反昭雪,不但下诏追复了他的官爵,让其子刘树义承袭了鲁国公的爵位,还把一位公主许配给了刘树义。这是对刘文静在天之灵的一种告慰和补偿。

裴寂黯然回到了蒲州老家,本以为离开了长安的是非之地,总算可以安度晚年了,可他断然没有想到,更倒霉的事情随即接踵而至。一个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在街上遇见了裴寂的家童,忽然心血来潮地附在他的耳边说:“你知道吗?裴公是有天命的人啊!”

家童把这话告诉了裴府的管家,管家又向裴寂做了禀报。裴寂一听之下,当即吓得目瞪口呆,浑身暴汗。说他“有天命”,这不等于是说他想造反吗?这可是满门抄斩、十恶不赦的大罪啊!于是裴寂就让管家马上杀掉了那个传话的家童。管家嘴上答应,可一转身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那个家童给放了。因为他另有打算。他在裴府这么多年,又深受裴寂信任,专门负责收纳封邑之内的各种贡赋。经手的钱多了,自然就起了贪念,前后侵吞了一百万的巨款,并且早已挥霍一空。因此,他这次之所以放走家童,就是准备东窗事发的时候,拿手里的把柄和证人要挟裴寂。

果然,“天命事件”过去不久,管家侵吞钱财之事就败露了。裴寂怒不可遏,立即遣人捉拿。管家连忙一口气逃到长安,向朝廷告发了这件事。

李世民勃然大怒,当即宣布了裴寂的四大罪状:“位为三公而与妖人法雅亲密,罪一也;事发之后,乃负气愤怒,称国家有天下,是我所谋,罪二也;妖人言其有天分,匿而不奏,罪三也;阴行杀戮以灭口,罪四也。”

李世民本来完全可以置裴寂于死地,可很多朝臣替他求情,说裴寂罪不至死,应该发配,李世民最后便把他流放到了静州。短短几个月之内,裴寂两次遭贬。他万念俱灰地走在山长水远的贬谪之路上,感觉这就是自己人生的末路。他知道自己终将在这遥远的边瘴之地了却残生。

不久,静州境内的羌人作乱,有人立刻奏报朝廷,说造反的羌人要拥裴寂当首领。可这一次李世民却没有听信谣传,他很有信心地说:“国家对裴寂有性命之恩,他必定不会造反。”

李世民的判断没错,裴寂没那么傻。即便屡遭贬谪,裴寂还是想尽力保住自己的晚节;就算不替自己着想,他也要为子孙后代的富贵和前程着想。所以,为了平息谣言,同时为了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心,裴寂毅然披上戎装,率领家丁平定了羌人的叛乱。

裴寂最后的表现终于换取了李世民的谅解,他随后就接到了一道征召他还朝的诏书。然而,年老多病又频遭变故的裴寂已经不可能回长安了。接到诏命的几天后,时年六十的裴寂便在抑郁而苍凉的心境中一病而亡。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状态提示:第184章 裴寂之死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