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出众风流长孙皇后>第17章 晋阳起兵

五月的一天早上,李渊与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二人在晋阳宫处理公务,突然,刘文静引着开阳府司马刘政会急急忙忙地走进来,只见刘政会大声说道:“有密状告人谋反!”

李渊目视王威等人,令其取告密状审视。[库]刘政会却不肯给王威,说道:“密状上告的就是副留守,只有唐公可以看!”

李渊故作惊讶,“还有这样的事!”说着,取过告密状观看,只见状纸上面写道:威、君雅潜引突厥入寇。

李渊把密状递给王威,“这是告发你们的,怎么办?”

高君雅看完密状,猛地从胡凳上跳了起来,破口大骂:“贼喊捉贼,这是叛乱者要杀我!”

李渊却不听他乱喊乱叫,徐徐地站立起来,冷笑一声,喝道:“来人,将这两个乱臣贼子拿下,送大牢候审!”

刘文静不由分说,喝令左右将二人拿下。

此时,李世民已经在城中部署军队,控制了局面。

世上的事情有时竟巧得惊人。谁也不曾料道,就在李渊将王威、高君雅以密通突厥的罪名逮捕下狱的第二天,竟真的有数万名突厥兵马,风驰电掣一般来到太原,恰像是如约而至一般。

太原城里虽然有新募兵丁五六万人,但多是刚刚扔下镢头铁锹的农家子弟,未经训练,更缺乏攻城守阵的实践经验,上上下下不免大为慌乱。

李渊急召众人商议对策,李世民力排众议,请求李渊以“空城计”智退敌兵。他说:“突厥人突兀而至,志在寇掠财物牲畜,并无攻城占地之心。我们一方面将军队严密布署于各街巷路衢,严阵以待,一方面洞开四门,敌军不辨虚实,必不敢贸然入城。纵使入城,地理不熟,方位不明,其数万马队在长街短巷中也会失尽剽悍迅捷的优势。我城中军民数倍于敌,与之短兵相接,展开巷战,必能大获全胜”。

李渊认为儿子所言有理,随即下令大开城门,撤去城上旗帜,兵士百姓不准一人上城观望。

突厥兵马风卷而来,却见太原城各门洞开,城中偃旗息鼓,寂无声息,竟如一座死城、空城一般。其先头马队冲进外郭北门,见内城仍然吊桥平铺,城门四开,绝无一兵一卒把守,不知李渊用的是什么计,迟疑徘徊了许久,终不敢进城,又从外郭东门悄悄地退了出去,在城外乡村中大肆抢掠一阵,撤兵北去。

这样以来,城中军民都认为突厥人果然是王、高二人密谋引来的,皆咬牙切齿,欲杀此二人。

李渊见民心可用,于是抓住这一天赐良机,将王、高二人斩首示众。

李渊意识到,突厥势力是他争夺天下的后顾之忧;刘武周与突厥的勾结,使得突厥的骑兵随时有南下的可能。为消除这一威胁,李渊特地给突厥始毕可汗写了一封修好的书信,卑辞厚礼,派刘文静前往突厥谈判。

李渊在信上用了“启”字,这是臣下对臣上的礼节,实际上是向突厥称臣。有人认为反正突厥人不识字,何必用“启”,用一般的“书”就可以了。但李渊却认为这是“屈于一人之下,伸于万人之上”的策略问题,不必计较一个虚名。

李渊在信中向突厥始毕可汗表示,愿意像隋文帝时期那样,与突厥和亲。如果突厥不来侵犯,他愿意将征伐所得财物献给可汗,并说明自己有拥立代王杨侑的计划,请求突厥派兵马援助。

出发前,李渊再三叮嘱刘文静:“突厥骑兵入塞,终是隐患,我这样做只是为了防止刘武周联合突厥。而且突厥人向来边行军边放牧,我也不费粮草,只是作为声援。人数不必多,数百人即可。”

始毕可汗问刘文静:“唐公起事,是想干什么?”

刘文静说道:“如今天下大乱,唐公为国家近戚,担心王室毁灭,故此起兵。唐公希望与可汗兵马一同进入京师,百姓、土地归于唐公,财帛和金宝归于突厥。”

结果,始毕可汗大喜,派大将康鞘利领骑兵五百随刘文静而至,又献马两千匹。

刘文静出使突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消除了争夺天下时来自北方的威胁。得到消息,李渊自是十分高兴。

此时,李建成、李元吉和柴绍等人也已经赶到太原,李渊决定,乘势起兵。

六月,李渊传檄各郡,正式称“义兵”。


状态提示:第17章 晋阳起兵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