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郎买了一刀肉、一封点心、一条鱼和一只鸡凑齐“四色礼”带着庞三毛去拜师了。村里的私塾先生是个老秀才,已经五十多岁了,今生估计也就止步于秀才了。这个秀才叫崔宏远,前些年也去赶考几次,可是屡试不中,还把家里钱都花光了。现在好像已经认命了不再考了,在村里做个教书先生,贴补家用。

庞大郎带着庞三毛到了私塾附近叮嘱道“儿啊,你一会看见先生不要害怕,先生问你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庞三毛点点头。

此时崔秀才还在上课,听见私塾朗朗读书声,庞大郎表示对这氛围很是满意。崔秀才的婆娘崔氏看见庞大郎手里的礼品知道他是带着孩子拜师的,连忙把他们父子请进屋内。崔氏给庞大郎上了一杯茶就下去了。这个学堂是村里的祠堂改造的,只有崔秀才夫妻两个住,儿女们不住在这里,因此崔氏还要忙着做饭,没时间招呼庞大郎。

过了一会崔秀才下课了,来到厅堂看见庞大郎,看见他带的礼品心里就有数了。

庞大郎看见崔秀才连忙俯首作揖“崔先生好”。庞三毛也跟着父亲学了一下喊“先生好。”

崔秀才简单问了庞三毛几个问题诸如年龄、名字之类的,庞三毛也一一回答了,崔秀才就收下了庞三毛。私塾束脩是一年两贯钱,可以分期给,也可以一次性给完,庞大郎当即就把束脩交了。崔秀才让庞三毛明天辰时初来上课,午时三刻吃饭休息,下午酉时初放学。每六天放一次假,其余时候不来上课要及时请假,否则次数多了就要被劝退。

庞大郎把这些事情记住后,就带着庞三毛回去了。

王氏看见庞大郎他们回来,连忙招呼“怎么样,我们家三毛收了吧。”

庞大郎点点头“收了,明天辰时上课,你早点让他起床,不可迟到,否则给先生留下不好印象。”

王氏摸了摸庞三毛的头,爱怜的说道“哎,我们家三毛以后读书辛苦了,以后你们在家可别打扰他读书”王氏转头吩咐两个女儿。

庞大妮姐妹俩连忙点头答应。

送完庞三毛去读书后,王氏看庞三毛适应良好,就微微放心地和庞大郎又出去挣钱了。

王氏回家的次数也多了起来,她要回来看三毛读书情况。毕竟束脩以及笔墨纸砚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刘娥就趁王氏不在家,背着庞老头去找庞三毛认字,因为庞老头也很看重孙子的学业,不让人打扰他读书。可是庞老头老去田里干活,刘娥还是能找到机会问庞三毛的。刘娥如此做也是为以后读书找到认字的借口。

庞三毛虽然被王氏养的有些骄纵,但是本性却不坏,刘娥磨了他几次,他也就教刘娥认字了。刘娥认字比他还快,有些前一天教刘娥的字,第二天刘娥还记得,他自己却忘记了。这样反而激起了他认字乐趣。王氏回家几次到崔秀才那边了解庞三毛情况,知道庞三毛读书认真,还表演了他,特地做了一些好吃的犒劳他。这样庞三毛学习更加有热情了。

刘娥在跟庞三毛学习差不多的时候就停止向他学认字了。最主要的是刘娥已经三岁了,王氏特意买了一些鸡苗和鸭苗让刘娥去采野菜喂。

刘娥每天找野菜就要费很多功夫,尤其是鸡鸭长大更能吃的时候,她要跑离家比较远的山坳里才能采到。因为附近的女童都在采野菜,没多久家附近的野菜就被采光了。老庞氏也不能帮刘娥,一个是老庞氏也有自己的活,二是老庞氏的身体也没以前好了,瘦了很多。

刘娥为了不让王氏说她吃闲饭的也只能努力喂鸡鸭,她还四处找蚯蚓、螺丝来喂,虽然鸡鸭喂的不错,王氏也不给刘娥吃饱。王氏的兄弟也很厉害,庞大郎也不敢反驳王氏,就眼看着刘娥每天挨饿。夏天和秋天还好些,刘娥可以采点野果吃,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刘娥晚上饿了就喝水,强迫自己睡着。

就这样刘娥长大五岁的时候老庞氏去世了,刘娥唯一依靠的亲人也没有了。刘娥这时候出落的已经很漂亮了,村子里有些男童喜欢她,会给她一些吃食。村子里人都知道她的身世,也知道王氏为人,有些人家可怜她就偷偷塞点东西给她吃。可是刘娥还是吃不饱,只能忍饥挨饿的过着每一天。她现在这么小又不能出去谋生,一出去就很可能被人拐卖成了奴婢。所以刘娥只能如此熬着,有时候这种生不如死的生活她都想自尽而死,可是又不甘心就这样死了就又忍下饥饿。

庞大妮已经嫁出去了,那个男人长的也比较丑,而且死过一个媳妇。那个男人已经三十岁了,比庞大妮大十五岁,可是那个男人有点小财,聘礼不少,王氏做主把庞大妮嫁过去了。庞大妮出门后家里的家务活就在庞二妮和刘娥身上了。王氏为了让儿子吃饱,这个粮食倒是留的比以前多点,刘娥也能煮饭做菜了,她就偶尔在做饭时偷吃点,这样也能稍稍缓解一下饥饿。少了几口饭王氏还是看不出来的。就这样混了三年刘娥十岁了,王氏也不准备和庞大郎出去了,庞三毛到了考童生试的时候。王氏不出去,但做饭的事情还落在了刘娥身上,因为庞三毛说刘娥做饭好吃。王氏就等饭快要熟的时候去厨房查看刘娥有没有偷吃。刘娥为了一口吃的也跟王氏斗智斗勇,着实训练了自己机敏的反应能力。


状态提示:第四节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