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多彩。有着多不计数的传统文化和离奇古怪的习俗那是再正常不过。望大家钻那个牛角尖,更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咒骂“写的什么玩意儿,一点也不真“。其实农村里的很多习俗笔者也是一笔带过,只是简略地说个大概而已。如果完全原原本本地写出来,那更繁琐,更绕人迷惑人。即使这样,笔者已经深深感到了自己的啰啰嗦嗦与婆婆妈妈式的絮絮叨叨,甚觉词不达意了。由于水平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写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白一件事情,写着写着忍不住就铺展开来,这就显得在结构上有所混乱。但在整体结构上,笔者感到也可以这样编排。这就好比我们要建造一座雄伟壮观、嵯峨挺拔的凤阁龙楼,你得有曲折环绕的走廊,得有飞檐高拱,得有雕塑精致的门窗,等等。你不能只有骨架,没血没肉怎能成为光鲜亮丽的高楼殿宇?笔者尽量也想把这个宫殿的装修连带着一并搞好了,让读者感到一种更加完美的精致。但因智力所限,能不能如愿所偿,达到理想的效果,那就很难说了。

孝子们祭拜完架子,再回家迎着棺材出门。

这时抬棺材出门的人数不限,一般是前面由两个身高体壮、虎背熊腰的壮年大汉捧头,当中与后面各若干人,当然也都是壮小伙。一个死人倒并不重,重的是棺材本身。如果是红松或硬木棺材,料又不太干的话,那是相当有份量的。个小力微,身板单薄的人在前面捧头还真不行。有个词或俗语叫“死沉“,就是源于此。

整个棺材上已被大粗绳五花大绑着,两边和后面的人可以抓着这些结实的绳子往前行。前边两个捧头的则反背着身子躬身弯腰抓着棺材的底部,一步一步,小心谨慎地在执事的指令下慢慢往前移动。不能快,要稳重,小心再小心。棺材真脱了手,摔下来就不是小事,搞不好会有人受伤。本来死人就是倒霉事,你不能再事上添事,那不是倒霉透顶吗?如果执事的不说休息,抬的人你就不能撒手。再腰酸筋软,精疲力竭,也要咬牙坚持。你真撑不住了,可以大喊“我撑不住了,不行了!得歇会儿!“在执事的统一口令下,就会把棺材放在随时跟行着以防万一的两根长条凳上。休息片刻后继续往大街上前进。

这时孝子们哭着在前面引路。不能走太急,要根据执事的指令和手势,边退边走;妇女们则随在棺材后面边哭边行。抬棺材的在半道休憩的时候,孝子们和披麻戴孝的妇女要跪下来哭,不能傻站着。

棺材抬到大街上的架子上面后,慢慢放下来。架子上有灵活的做固定用的大铁卡子,只要前后用卡子固定紧固,众人才稍稍安下心来。

家里的大纸楼和其他纸草这时也都拿到了大街上。大纸楼和供桌都摆在棺材的前面。下边就开始路祭,也叫街祭。孝子先集体祭祀一次,然后分跪在祭台的两旁;下面就是一些单个或组合祭拜。

第一个登场的是程戬的三大伯。一娘同胞四个兄弟,如今只剩下了他一个孤单单的老人,当然要给二哥亲自送行一下。那种天生的同胞之谊,根连根的心里悲伤令他情难自抑;一上场就哭瘫在了地上。三大伯的真情流露,令程戬突然想起已逝世多年的父亲来。自己那些年混得一无是处,落魄狼狈,根本没能力孝敬他,如今有了孝敬能力,他却早已撒手人寰,消失得无影无踪。心中的愧疚,难言的忧伤,让程戬有苦难说。再加上二大伯的去世,三大伯兄弟情深的真性情流露,更使程戬悲从中来,泪水啪啪地只往地上落。

执事的一看三大伯这个造型,就赶紧走到大堂兄身边对他使了一个眼色,轻声说道:“把你三叔搀下去。”大堂兄赶紧把眼泪一抹,爬起来边劝三大伯边把他扶了下去。

第二上台祭祀的是二大伯的长辈们。人死为大。这些二大伯叔辈的老头子,也会痛哭流涕地施礼祭祀去世的侄子。

第三上台祭祀的是家族里二大伯的同辈兄弟代表。

第四登场的是二大伯三个妻子的娘家人上场。

第五是二大伯的闺女女婿上场。如果女婿家里有长辈过来,则由长辈带着他祭祀。

第六是堂侄女婿们上来祭拜。

第七是二大伯的外祖父家的人祭祀。

第八是二大伯的干兄弟上场。

第九是院里的老少女婿共同登台祭祀。

第十是所有的外甥共同上台祭祀。外甥一级的人,在姥姥家地位最低,都是放在最后边。

路祭合祭的多,单个祭的少。你比如所有的女婿一起合祭,人很多,执事的会指派一个人做代表领着大家祭祀,一般都是那个最年长的女婿担当此任。这人上场后,如果感觉不必不需要客气,就直接上场祭拜;如果感到诚惶诚恐,就会客气地回过身给同辈女婿们行个礼,鞠个躬,等对方回过同样的礼后,再四平八稳地走上前施礼祭祀。

这时祭拜为了节省时间,用的都是四拜礼。这样能快速且干净利索地祭拜完;你不能拖拖拉拉地祭个没完,耽搁宝贵的时间。谁都知道这个不是规矩的规矩,没人会在这上面浪费时光。相反,好多亲戚这时能不上场就尽量不上场,除非被点名叫着,才迫不得已上台祭祀。

还有一种情况会迫不得已减少路祭的人次,就是看了新坟茔的时候。有些人嫌老坟地不吉祥,或者不能升官发财和财源滚滚,就会在父母去世后新找一块坟地埋葬。新的坟地有个讲究


状态提示:第43章--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