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玄幻奇幻>上兵血途>第二章 雄视川江 第六三回 堂堂却月阵

大夏显庆二十年三月中旬,平南大将军,定南军节度使司徒川率领四万五千个铁甲骑兵来到了位于云江西岸不远处的荒草岭,此地距离云江中游的重要渡口虎平渡仅有数十里之遥。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司徒川的大军从云州西部的一片石地区出发,横穿绵延两千余里的云北荒原,昼夜不息,马不停蹄,历尽艰辛,终于在预定的时间抵达了目的地。

在出发之前,司徒川将其在一片石之战中俘虏的大约五千个西凉骑兵尽数押往平州,他们的未来将由平凉督师慕容俊驰与流落外平州的道武逐日王野路明山共同决定。除此之外,司徒川还专门派出人马将其缴获的五大箱金银珠宝送往天都城。

云山王宇文景的一万五千个中州虎豹骑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抵达了荒草岭。

似乎长天诸神在有意偏袒大夏国――他们到达的时机简直不能再好了。

东方济十余万的大军的渡江行动还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截至司徒川和宇文景的六万重甲骑兵的攻击准备全部就绪时,仅仅才渡过了不到两万人。

司徒川和宇文景的联军很快来到了虎平渡。

六万精锐铁骑对抗两万南辰步兵,如果把这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战役比作一个棋局,这无疑是一个梦幻般的开局,司徒川似乎再一次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浩瀚的云江,苍茫的大地,旷渺的天空,还有那集结在岸边的甲胄森然,严阵以待的黑压压的南辰大军,这一切就如同展开了一张硕大无棚的瑰丽壮美的画卷。

司徒川骑在高大的俊马上面向东方,注视着聚集在云江之畔的南辰的大军,他那深炯的眼神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和睥睨天下的豪情。

“司徒将军,兵法云‘半渡而击’,你对时机的把握简直是出神入化,令人钦佩。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想那东方济一世英名,今天怕是也要马失前蹄了。”与司徒川并马而立的宇文景心情十分激动,现在,打败一代名将东方济的巨大荣耀似乎不再如镜花水月那般飘渺了。

“景殿下过奖了,”司徒川看到南辰的大军就像一群忙碌的蚂蚁一般,正在布置一种奇怪的防御阵型,眉宇间升起一抹疑惑的神情,“这时机确实不错,但东方济好像并没有惊慌失措,就好像他在等待着我们,他并非没有预料到危险的降临。”

“他们或许只是不想死得太难看,”宇文景不以为然,“司徒将军,这区区两万南辰步兵是诸神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现在,就让他们尝尝我大夏铁骑的真正威力吧!”

两人正谈话间,南辰大军的阵型渐趋明朗,看样子接近部署完成,司徒川的神色也由疑惑逐渐变得凝重起来。

司徒川看到了一个从未见过奇怪的阵型,甚至也从未有人提起过。

只见将近两万人的南辰大军被分割成均等的七个大组,每个大组两千七百人,配置一百辆战车,在距河岸大约一百步的地方,战车首尾相接,构筑成新月形战阵,以河岸作为月弦,两端抱住河道。从北到南沿着云江西岸总共摆下了七个一模一样的新月形阵,两阵之间最近距离不过三百步,每阵的中后位置各有一面巨大的令旗。从高处鸟瞰,这七个巨大的月芽形战阵紧紧偎依着宽阔浩瀚的云江川,犹如一条蜿蜒的巨蛇,构成了一幅壮阔而又神秘的图画。

每辆战车上各加设20名士卒,并在车辕上张设盾牌,以保护战车。这二十名士卒手持长枪、杖、弩、槊等武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配置在战车上的强悍重器――床弩。

南辰人的床弩比之百里驰在云中之战中使用的三弓床努略微小巧一些,携带也更为方便,便于在野战中使用。但要想激发它,同样需要很大的力量,甚至人力已经不能企及,和三弓床弩一样,它需要依靠重锤的强大冲击力来激发。

司徒川的目光越过旌旗猎猎,甲胄森然,阵容严整的南辰大军,向笼罩在氤氲的雾霭之中的浩瀚宽广的云江江面望去,当清风将如烟似幻的层层薄雾稍稍吹去,江面终于变得清晰一些之后,司徒川不禁大吃一惊。

许多庞然大物正在逐渐逼近江岸,它们巨大的身影令先前志在必得的司徒川感到了一种窒息般的压抑。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南辰水师。

南辰舰队是由永川江进入云江,再沿云江朔流而上来到这里的,对他们来说,大夏国那点可怜的水上力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他们几乎轻而易举地控制了这条对大夏国来说至关重要的水道,使得南辰的大军可以从容的通过水路进行后勤补给。现在,气势汹汹的舰队出现在南辰战阵的后方,其作用显然不仅仅是局限于对大军进行物资和人员的补给,事实上,他们是这个构思奇巧的精妙战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舰队以三重楼船为主,隐约可见甲胄森然的弓弩手整齐排列在甲板上,更令人震惊的是,几乎每艘舰船上都装备着一种恐怖的大杀器――拍竿(作者注:古代水战利器,大约相当于投石机,利用杠杆原理发射石块、钉板和燃烧物,可以远距离攻击敌方舰船和近岸的军队。)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位于舰队正中的是一条五重楼船的巨舰,其舰身高达百尺,(作者注:29.5米)足可容纳八百人,拥有多达六个拍竿,这无疑是一个恐怖的水上霸主。该舰的位置恰好在居于正中的第四个月形阵的后面,两侧的众多三重楼船


状态提示:第二章 雄视川江 第六三回 堂堂却月阵--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