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都市现代>隋唐70年征伐高丽全录>第十三章 智者怀仁
雅第一个反应就是向大隋求援,可这一年正是赶上杨广二次东征,加上杨玄感造反,杨广焦头烂额,自顾不暇,哪有心思顾得上这个流亡的小国国王,麴伯雅一腔亲近中华的心彻底凉透。

远邻不如近亲,总算是没白给西突厥当女婿兼儿子,到底还是突厥发兵帮麴伯雅夺回了祖国,麴伯雅再一次登上了王位。从此,麴伯雅对中华帝国不再信任,认为万里之外的长安政权不过是色厉内荏的牛皮大王。

公元630年,由于西突厥内乱不断,而新兴的大唐王朝正是鼎盛之时,势力扩张到西域,众多西域小国纷纷向唐朝称臣。麴文泰也不例外,亲自来到长安觐见皇帝,受到唐太宗的盛情款待。他那位姓宇文的夫人被破格赐姓李,册封为常乐公主。此后数年,高昌和唐朝的关系度过了一段短短的“蜜月期”。

可惜好景不长,8年之后,西突厥再次崛起,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一统西突厥两厢、十姓,在睢(音谁)合水北岸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汗国,号称南庭。西域的一众城邦小国如龟兹、都善、且末、吐火罗、焉耆(音奇)、石国、史国、何国、穆国、康国等等,见风向有变,纷纷投拜了新老大。麴文泰原本就对突厥感情深厚,此时更是毫不犹豫投入了对自己有复国大恩的母国怀抱,对大唐从此一脚踢开。

西突厥境内有很多唐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当把他们成难民,都遣送到了高昌,高昌本来人口甚少,对这等增加人丁的好事,麹文泰自然求之不得。

得知大唐子民被异族当做物品一样驱来送去,太宗李世民下诏,要求高昌将唐人侨民都送回中原。这种诏书曾经命令高建武很好用,但对倚仗突厥为靠山的麹文泰来说就是废纸一张。

看到麹文泰对大唐的诏书置若罔闻。不愿轻启兵端的李世民忍住怒火,派虞部郎中李道裕前去问罪:高昌这几年以来,不向大唐进贡,不行藩臣礼节,所设官职称号,都与大唐品级一样,还建城挖渠,整军备战,高昌难道想造反吗?!麹文泰仗着有强大的突厥撑腰,对大唐使者毫不敬畏,反驳起来振振有词:鹰翔长空,鸡伏草蒿,猫戏厅堂,鼠食洞穴,各得其所,大唐难道不许我自由发展吗?

也真是赶上李世民这一年涵养特别好,第二次碰了钉子的唐太宗还想给麹文泰最后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让他到长安来当面说明情况。麹文泰大大咧咧的称疾不至,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蛮横模样,已是全然大唐放在眼里了。

太子麹智盛比他父亲理智得多,忧心忡忡的劝父亲说:我高昌人口不过数万,兵士不过数千,实力连大唐的一个州也比不上,为何要与大唐公开对抗呢?父王您应该上表请罪才是上策啊!麹文泰自从当年在大隋求援不至之后,对中原王朝的实力大为轻视,安慰儿子说:我到过隋朝,也到过唐朝,隋朝的国力要比唐朝强得多。然而隋朝都没有能力发兵到达西域,大唐更没那两下子。就算唐朝想要出兵,也拿不出太多的人马,因为出兵多了光是后勤保障他们就吃不消。

对于和大唐可能发生的战争,麹文泰的如意算盘打得更好:如果大唐出兵少于三万以下,我国不必害怕;况且大唐离咱们高昌距离七千里,中间大漠戈壁就有二千里,寒风如刀,热风如火,就算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能够通过到达,也是疲惫之师,我以逸待劳,不过二十天,唐军粮草不济,必然不战自溃。

就在麹文泰还在春秋大梦里打算盘的时候,大唐帝国的军事机器已经开动起来了。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十二月,李世民命交河行军大总管侯君集领兵讨伐高昌。侯君集麾下包括牛进达、薛万均以及突厥将领阿史那社尔以和契苾何力等一干猛将。除了调动大唐帝国的正规军外,还征发了突厥、铁勒、回纥、薛延陀等各部族骑兵,共15万大军,组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西域远征军

行军大总管侯君二十四元勋中位列十七,他早年就跟从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军功,逐渐被李世民赏识,又和尉迟恭一起劝谏李世民早下决心与李建成了断,是李世民身边甚为亲近的从龙之臣,李世民即帝后,封侯君集为右卫大将军。

西征大军出发后,在熟悉当地地形的契苾何力引领下昼夜兼程,很快抵达碛口(晋西吕梁山西麓)。大兵压境,麴文泰方才如梦初醒,知道大祸临头,忧惧之下,竟然死了,把岌岌可危的国家扔给了年轻的太子麴智盛。

就在侯君集率大军继续前行时,麹文泰的死讯已经传了回来,探马禀告:高昌国人将聚集一起为国王举行葬礼,正好可以趁机袭击。侯君集颇有名将风范,认为趁敌国葬礼时进行偷袭不是王师所为,而拒绝了这个建议。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八月,侯君集率领大军击鼓而进,一路攻克了数个郡县,直趋高昌城下。新的高昌国王麹智盛刚继位就面临亡国,穷途末路之下只得低三下四的向侯君集认罪道歉,希望唐军能退兵。但侯君集奉皇帝的命令,千里迢迢率大军而来,不是来听道歉的,而是来灭国的。

侯君集回书给麹智盛说:如果真心悔过,只能束手就擒,开门投降。二人的所提条件相差太多,谈判宣告失败。于是侯君集命士兵开始攻城,麴智盛率军拼死抵抗。唐军建造了15米高的巢车,人在车内可俯视城内,对全城动静都了如指掌。巢车里的人指挥


状态提示:第十三章 智者怀仁--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