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以忌妒和打击。

“君不见”以下六句,深情歌唱当初燕国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出李白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君臣关系的追求。

在战国时,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富强,尊郭隗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其上,以招揽贤士。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燕所用。

燕昭王对他们不仅言听计从,而且屈己下士,折节相待。

当邹衍到燕国时,昭王“拥篲先驱”,亲自扫除道路迎接,恐怕灰尘飞扬,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

李白始终希望,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和君主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

但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

当时的唐玄宗已经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没有真正的求贤、重贤之心,下诏召李白进京,也只不过是装出一副爱才的姿态,并要他写一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而已。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李白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他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

既然朝廷上下都不是真的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么他就只有拂袖而去了。

“行路难,归去来!”

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有此路可走……既是沉重的叹息,也是愤怒的抗议!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他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

他向往像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

其实,“行路难,归去来”,只是一种愤激之词,只是比较具体地指他要离开长安,而不等于要消极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时,他还抱有它日东山再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

“诗仙”李白,永垂不朽!

(本章完)


状态提示:第87章 行路难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