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现疾风步!
李白将身一晃,风驰电掣般来到张仲景的跟前,微微一笑。
火焰旋风击!
李白的拳脚密如暴风骤雨,但力度极轻,不停击打张仲景的身体,趁机用神识天赋窃取他的技能和相关信息。
张仲景用的武器是暴雨梨花针,以“漫天飞花”的手法掷出,从四面八方激射向李白的多个重要穴道,却都被李白身上的金光罩挡住。
此时,杜甫已经拦住李时珍,李元芳拦截孙思邈,杨玉环阻挡华佗,暂时处于拉锯战状态,谁也奈何不了谁。
在这个战斗过程中,李白对张仲景越来越了解。
张仲景在医学上有很高建树,在大堂上坐诊被称为“坐堂医生”。因为接触了大量的病人和案例,他的医术更加精湛。
同时,他搜集很多民间的偏方和许多医生的方剂疗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认识来研究,再在病人身上不断实践。
不仅如此,他为人还特别谦虚,为了拜访名师,不畏惧路途遥远,不在乎旅途劳累,到了地方,第一时间就要去拜师取经。
当时襄阳城有个绰号叫做“王神仙”的神医,在医性和医道上都很有研究,有着自己独到的体会。
张仲景将他的药性和医学都学得透透彻彻,然后融入了自己的理论之中。
张仲景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叫张宗汉,在朝廷做官。当时做官是世袭的,所以张仲景注定就是当官的,但是他志不在此。
因为家庭的关系,他从小就阅读了很多典籍,最喜欢的就是关于扁鹊行医的故事。
他笃实好学,勤奋上进,将所有能接触到的关于医学的书籍看了一遍。每每读到兴奋之处,恨不得有个病人立即出现在他的面前。
兴趣才是一个人最好的导师,这奠定了他医学翘楚的基础。
张仲景出生的时期,接近东汉末年,官场腐败,弊病丛生。
他性格沉稳,嫉恶如仇,看不惯官场种种,但是命运规定他必须走进官场。
当时农民起义,战争连绵,人死得多了,尸体处理不好,就会有传染病,百姓还要承受着瘟疫的痛苦。
张仲景看到这些之后,觉得自己不能这样坐视不理。十岁的时候,他就拜了名医张伯祖为师,潜心研习医学。
张伯祖出生于医学世家,医术高明,治好的病人高达百分之九十。
张仲景跟着这位名师,接触了很多病例,无论是上山采药,还是行医坐诊,从不叫苦,还偷偷做笔记。
这些行为被张伯祖看在眼里,他很喜欢这个认真的孩子,因为认真是行医者必备的品格,于是毫不保留的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到了后来,张仲景的医学已经超过了师傅,他的名声也传遍了乡邻。
………………
张仲景有个好友叫做宁远,有一天,宁远去找张仲景玩。无意中,张仲景发现宁远的气色不太正常,于是给他把把脉,惊觉脉象有异。
再三确定之后,他对宁远道:“你患了一种叫做‘消渴’的病症,现在属于初发阶段,你会感觉不到。不用多久,三个月之后,你会心慌失眠,头痛难忍,尿频尿急。
到了六个月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直想喝水,但还是口渴难忍,小便费力。一年之后,头背开始生疮流脓。等到病入膏肓的时候,就无可救药了。”
于是,张仲景开了一个方子给宁远,让他按照这个方子吃药。
但是宁远不相信,他感觉不到身体有任何问题,于是把方子撕掉了。但是六个月之后,身体变化的症状和张仲景预料的一样,他赶紧去找张仲景。
张仲景摇摇头:“时间太晚了,已经没有医治的办法了。”
宁远倒也看得开,心想早晚一死,不如去游山玩水。
等到一年之后,张仲景又见到了宁远,大为惊奇,问他是不是遇到了名医。
宁远说,他到了茅山给一个道士当了书童,那个道士治好了他。
张仲景听完之后,二话不说,背着行李就上茅山拜师了。
张仲景医学手段高明,不仅仅体现在六论辩经,还有一些救助手段的发明,其中就包括现在广为熟知的人工呼吸。
它并不是从国外流传过来的,而是华夏古老的医学手段,只不过由于封建社会礼数制约,导致这项技术失传。
有一天,张仲景出门给别人看病,正巧路过一家诊所,门口围着一群人,地下还躺着一个人,旁边是亲属在哭哭啼啼。
大夫袖手在旁边,也是毫无办法,因为害怕被病人家属迁怒,躲在门板边发抖。
张仲景上前了解情况,原来是“死者”和家里人闹矛盾,一时气愤之下想不开,用一尺麻绳上吊了。
板凳倾倒的时候惊到了家里人,然后赶紧把人弄了下来。一看脸面发紫,已经没有了呼吸,不见动弹,于是抬着去医馆找大夫。
但是大夫一看,这都没气了,束手无策。
悲痛欲绝的“死者”家属,迁怒于医生无能,把医馆围的是水泄不通,要大夫给个说法。
张仲景看了看“死者”的情况,然后探了一下脉象,知道距离上吊时间不长,应该还有救的可能。
于是,他大声吩咐大家帮忙,把病人抬到木板上,然后盖上棉被保持温暖。一个人抬起手臂,一个人按摩胸部,张仲景自己则用手撑着“死者”的胸腹部,有节奏的按压。
随着手臂的起落,一按一压之下,“死者”居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