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这一听完前因后果,心中也是颇为惊诧。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经才子王勃之笔,流传后世千年,经久不衰。被无数失意之人所引用来比喻自己。想不到这冯唐还与自己家有这么一层关系在。
历史书中的名字,现在又变成了鲜活的印象,让李广为之感慨不已。李广心思翻腾之际,辛延年就拿眼睛一直看着李尚。现在情况已经摆在这里了,长安有条大腿伸出来了,你们抱还是不抱?
当然得抱啊,当年的代王后所生四子,在今上登基之时莫名其妙的全死光了。接下来刘启太子做了十几年,稳稳当当,没有任何人可以威胁到他的地位。未来他一定是这天下之主,海内至尊。现在他释放出招揽的信息来,李家怎么可以不识趣?
于是李尚就看向了自己的儿子。李广看到父亲眼神中的肯定和鼓励,心中知道父亲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但李广还是摇了摇头,说道:“父亲,辛大父,我自当报效太子殿下,但不是现在。”
辛延年颇有兴致的看着对面的小家伙。许久不见,李广长得更高更壮了,身长七尺,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两道浓眉之下大眼炯炯有神,鼻似悬胆,唇若涂丹,嘴角还有一圈细细的绒毛,嗯,都开始长胡须了,那就是个男子汉了。辛延年说道:“为何?”
李尚也看着自家儿子,想听听李广有什么想法。李广自然有想法。他来这里好几个月了,除了自己手头所做的事,另外也把他父亲李尚书房里的卷宗翻了个底朝天。做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少年,他自然要不顾一切的收集信息。然后记录下来,为他将来步入仕途时做参考。
结果他发现了什么?汉兴以来的历任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就没有一个不是军人出身的。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审食其,周勃,灌婴,张苍……这是李广整理出来的从汉太祖刘邦到今上时期的丞相名单。这上面的人,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刘邦功臣集团的,太尉和御史大夫也差不多。
九卿的名单李尚书房里资料不全,但李广也看了个大概。从刘邦到刘盈,除了奉常是主动投效刘邦的儒生叔孙通外,其他的人,几乎全部是丰沛功臣集团出身。直到今上登基,才把自己当年代王府内的心腹提拔上来,让他们纷纷占据九卿、将军之位。
这些资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丰沛功臣集团确实是强大无比;二是汉朝军功第一。哪怕是到了汉武大帝的时候,他的宠臣想要坐稳高位,也得带兵出塞,去刷一刷军功。不然位置就不牢固,得不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在查清楚这些资料之后,李广从此就绝了其他心思,认定了从军击胡走军功起家的道路。现在别说太子来招揽了,就是天子来招揽,他都不会去。他年纪青青,跑到朝堂去干什么?
讲学问他比不过那些博士,lùn_gōng劳他一无是处。无背景无资历的他,骤然去长安,那不是去找死么?
贾太傅牛吧?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为今上所宠。结果还不是被朝堂中的那些老狐狸看不惯,硬生生给玩死了?他李广现在比得过贾谊?
贾谊之死,未必也就没有那些军功集团瞧不起只会玩嘴皮子的人的意思在里面。李广现在手里无尺寸之功,却去了太子身边,怎么可能没人眼红?
那什么造家具,杀群盗,在那些身经百战,杀人如麻的元勋眼里,又算得了什么。要有人对李广下手,李广简直是毫无招架之力。只有军功在手,那才可以让李广挺直腰杆子,无惧任何人的挑衅。
而现在去了太子身边,他能做什么呢?太子身边的第一心腹是晁错,他一个新人其他人都比不了,又怎么可能竞争得过晁错。
晁错有多牛?他不但是太子刘启的智囊,还深得当今天子的看重。晁错兼学法、儒两家,一身本事惊人。贾谊死后,天子曾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几百人中,晁错对策脱颖而出,名列第一。正是名不虚传。
不说晁错的削藩主张了,这事但凡知道点历史的后人们都知道。晁错还曾经数上书言兵事,针对汉匈形式,提了许多条很有远见的建议。得地形、卒服习、器用利、选良将、募民实边、招胡人来降在边塞为朝廷牧马等等。都是晁错的主张。你说他牛不牛?
正因为他的一贯主张,得到了今上的赞同、推许和太子刘启的重视,所以他虽然是太子刘启的第一心腹,但也是许多人心里的眼中钉。晁错同时得罪了外戚、功臣、和朝中大臣。以至于历史上七国之乱时,丞相、廷尉等一起请旨诛晁错,而刘启居然也就信了。然后晁错一斩,七王仍不罢兵。真是可悲又可叹。
在李广看来,他现在被太子刘启所招揽,无非是发现自己有点用罢了。汉家君主都有收集人才的爱好,刘启自然也不例外。但他现在一无所有的去长安,能得到太子刘启的几分重视?
但若汉匈之战后,自己立下杀胡之功,那时的自己,在太子刘启的眼中,份量又会不一样了吧?
到那时投效太子,才是最佳时机。他才不要像历史上的一样,因功而去当今天子身边去当个骑常侍呢。
骑常侍有什么用,今上的骑常侍无数,都是军中猛士,负责帝王的安危。而今上在皇帝的位置上起码还有十年,自己这十年大好年华,就这样浪费,怎能甘心?
本来打算着先从军,立功之后,然后献马蹄铁、制糖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