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言情总裁>七海扬明>章二六零 为战争而结束战争
争,他们选择中立,其中也有部分希望独立,或者至少置身事外,而东部的贵族和立陶宛贵族坚持维护波立联邦的主权,联合俄国,要与瑞典打到底。

老威廉父子都是实干家,在这一场私密的会谈结束后,小威廉就从巴黎城外离开,前往了科隆,按照李君威指点的那样,向科隆的银行家、商人大规模的借贷。

一开始就借了不少款项,毕竟普鲁士明显处于战争的优势地位,但很快,前线就传来了无法攻克巴黎城的消息,科隆银行家们鉴于大同盟一方无法轻易获得赔款,对他们偿债能力提出质疑。

但这个时候,新的消息和政策给银行家们注入了信心,第一个消息就是中国再次向普鲁士贷款二百万帝国银元,这让科隆银行家对普鲁士信心倍增,而小威廉很快提出了新的贷款方案,抵押品不再只是普鲁士的税收,还有普鲁士境内一些重要企业的王国股份。

要知道,普鲁士向帝国学习,建设新型企业和工厂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了,在这段时间,经历了不少变化,早先是国王所在的霍亨索伦家族垄断,比如对中国贸易的东方公司,普鲁士钢铁厂,哥尼斯堡纺织厂等大企业都是如此,一手控制生产,一手控制市场,其他人根本插手不进去。

但很快就发现,这种官方的垄断经营造成了效率低下和利润率降低,哥尼斯堡纺织厂曾经一度濒临破产。于是老威廉开始政策转变,从官办转为官督商办和官商合营,大量的私人资本进入这些企业,而小威廉回国之后,更是大刀阔斧的改革,让霍亨索伦家族只占据股份,不专横管理,还提供各类有利的税收和市场政策。

结果就是,这些新兴企业发展的很快,财务透明,利润率也很高,因为有国王提供的政策支持,也有基本市场保证。

在银行家和商人们的眼里,这些企业是优质资产,而且是在整个欧洲都少见的优质资产。

小威廉拿这些企业的股份作为抵押品,瞬间引来了无数人的兴趣,科隆的几家银行规模不大,很快钱款就耗尽,而普鲁士国债在科隆地区大规模发行。

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等到帝国四十一年五月开始正式停战谈判,普鲁士明确表示要吞并科隆的时候,科隆市议会根本不敢提出异议,他们担心一旦拒绝,科隆就要与普鲁士进入战争状态,一旦进入战争状态,自然就会赖账了。大半个科隆的财富进入霍亨索伦家族的腰包,科隆百姓根本没有这个胆量。

在普鲁士和帝国都在私下里行动的时候,法国的战局也在发生着变化。

进入帝国四十一年后,法国皇太子在波尔多登基,成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此路易十五非历史上的路易十五),法国进入了新时代。令法国人欣喜的是,在巴黎的第三等级会议不仅立刻承认了路易十五,而且宣誓效忠,而路易十五在登基仪式上发表施政演说的时候,除了提到尽快结束战争,维护法国利益,更是提到了第三等级会议。

路易十五宣布,sān_jí会议会变成一种常态性的会议,第三等级会议同样如此。而sān_jí会议也会进行改革,当然改革要在战后进行,路易十五国王授权sān_jí会议审核法国高等法院通过的法令,这变相的承认了sān_jí会议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因为法国国王的旨意要最高法院通过才能施行,而现在sān_jí会议可以制约最高法院,而第三等级会议代表在sān_jí会议中占据至少一半,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法国国王的旨意要第三等级同意才能施行。

路易十四还宣布要在战后制定宪法,改革税政等等方略,在后来的法国历史中,把这次施政演说看做法国走向君主立宪的标志,是资产阶级的胜利。

而在当时看来,这意味着法国各个阶级彻底团结起来。

与此同时,在与李君威商定好战略配合后,普鲁士方面对战争的态度开始从出工不出力,变成了三心二意。

二月中旬,维拉尔元帅就率领一支六千人的骑兵直接从巴黎南面突破普鲁士的封锁,进入了巴黎城,期间爆发战争,双方各有损伤,十天后,维拉尔元帅又一次率领一千多骑兵冲击,突破封锁,杀出城外,这一次普鲁士军队铳炮齐发,却无一人伤亡。

此后,巴黎的国民自卫军与城外的法国军团建立了联系,结果就是大同盟的封锁战略彻底失败,原本奥地利方面是准备用饥饿战略对付巴黎防卫力量的,为此甚至在塞纳河下游专门建立的据点,控制塞纳河航线。

但在普鲁士人的放水之下,越来越多的粮食进入巴黎,虽然仍然无法满足需求,但至少不会因为挨饿而投降。

而出乎各方预料的是,第一个提出要和法国进行单方面谈判,尽快退出战争的是荷兰。

这是因为,荷兰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海因修斯这个总统受到议会的制约。

荷兰人要求法国赔款因为巴黎的第三等级会议抵抗而不能实现,荷兰人想要统治西属尼德兰却被奥地利拒绝,而荷兰还要为大同盟各国提供军费。早在帝国四十一年初,在荷兰sān_jí议会的强烈要求下,海因修斯被迫公布政府与大同盟的资金往来。

荷兰人这才发现,荷兰大量把资金送给奥地利人和普鲁士人去打法国,而为此不仅大规模增税,国债规模扩大,整个荷兰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为战争,各种产业缩水,而生活必需品价


状态提示:章二六零 为战争而结束战争--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