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都市现代>三国之乡村小教师>第一百四十六章 无权无尊严
多谢大人。”

国相离去。王荣牵着刘协进了屋,教育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你不是皇子了,是赵王。”

“嗯。”刘协抹着眼泪,国相的态度对他是个重大打击,他这回真的感受到自己身份地位的下滑。恐惧道:“夏国公若是知道了,会不会参我一本?”

王荣看他担惊受怕的样子,有点后悔,今天这教训实在有点惨烈,安慰道:“夏国公宽宏大量,不会计较的。”

这一场小风波,想要瞒住,却是不可能的。何进依然在提防着刘协,事事都要通报雒阳。郭松凭着民望,为他通风报信的人也不少。

郭松的车驾都还在返程半路上,消息就已经传到了。郭松一笑而过,顺便写了一封上表,帮刘协邀请蔡邕来担任老师。

韩刚不满道:“他能做赵王,多亏夫子余威,如此不知好歹。”

郭松笑道:“小孩子嘛,总是要成长的。想必他以后不会再出言不逊了。”

刘宏肯定还在想办法对付何进,自己依然需要和刘协保持良好关系。万一天下有变,自己还能拉着刘协,搞一出尊王攘夷的戏码。

马三、何智等人陆续返回夏国,他们并没有空手而归。为郭松带回了马种和丹阳兵,还有各地的技术、农作物等。

郭松将他们任命到郡县做官,继续培养执政经验。郭松自己也放着元氏王宫不住,重返西柏亭,亲自主持西柏亭学院的修建,自任校长,全权管理西柏亭学院事务。

同时,亲自设计了校徽,两支柏树叶呈弧形摆放,中间则是一个狼头。柏象征儒生,狼头表示军人。西柏亭学院是培养文官与武官的专门学校。

又设计了军旗,白色底,上方红黑两条斜线,下方红黑两条斜线。白色底代表广大的百姓,即“白身”。红黑色则代表文人和军人,传统上他们的代表色便是“文玄武绯”。说是军旗,实际上是作为夏国国旗来使用的。

西柏亭的校歌,《茉莉花》自然是当仁不让。作为郭松的“出道作”,在经由歌妓的传唱后,在冀州早已是妇孺皆知,也是冀州的代表性名曲。

茉莉花是亚热带的特色植物,冀州根本种不出来。《茉莉花》的曲调也是典型的江南小调,可这首曲子在冀州广泛流传,也没人觉得有啥问题。

军歌则完全不同于《茉莉花》的婉转,而是换成了进行曲,直接使用了《国风·秦风·无衣》,进行曲通用的二四拍、四四拍,正好搭配四言诗。

另外请歌妓负责教军乐团乐理,同时也加快乐器的开发。音乐可以鼓舞人心,也能传达情意,在军队远征时,战事艰难时,能有好音乐,会让指挥官省心不少。

更重要的一点,在这个没有电子传媒的时代,音乐的传播速度是远胜于其他一切文化产品的,共同吟唱的曲调会加强群体的向心力,独具特色的音乐则会成为一个群体、地区的象征物。

用郭松的话来讲,这叫做:“发展建设具有夏国特色的文化产业。”

雒阳。

郭松复苏的消息已经传到了。这一消息是地震式的,人们震惊于一个行将就木的人恢复健康,也对局势的变化多了一份担忧。至于郭松那神迹般的复活场景,雒阳人则一笑而过,非亲眼所见,不足为信。

刘宏同时还收到了郭松与王荣的上表,希望能够把蔡邕调去教授刘协读书。这没啥问题,在刘辩已经立了太子的情况下,太子太傅只留荀爽一人便够了。

何进反对。奏请由蔡邕来接卢植留下的续写《汉记》工作,在蔡邕被流放前,曾与卢植共同操刀。

双方一时间争执不下。

蔡邕忧心忡忡的回到家,他很怕。之前流放的生活让他心惊胆战,直到今天依然时时做噩梦。

蔡琰见父亲魂不守舍,吃饭都在手抖,便询问情况。“爹爹,是不是朝中又出什么大事了?”

蔡邕放下筷子,长叹一声,忧虑道:“赵王与夏国公都邀我去教书。皇上恩准,但大将军反对,要我去东观继续修《汉记》。”

蔡琰歪着脑袋想了想,问道:“爹爹是想教书,还是去修书呢?”

蔡邕叹息道:“《汉记》乃我与卢植共同续写,卢植战死,若能写完,也算是圆了老友事业,只是自古修史便有诸多阻碍,免不了争斗。若去教书,倒也闲适自然,少了很多争斗。”

蔡琰笑道:“那我们生的地方不就好了?而且现在娘亲也怀孕了,可不能再整天操心你会不会罢官流放了。”

蔡邕觉得有道理,自己夫人有身孕,是要求个安稳。问道:“那我们又去江南?”

蔡琰嘟着嘴道:“爹爹何必舍近求远?冀州不就有个好地方么?”

“哎呀。”一直没说话的蔡夫人闻言,不由得取笑起女儿来,“别人家女儿只是要送点嫁妆。我家女儿这是要把全家都送去啊。”

“娘!”蔡琰大为不满,反驳道:“西柏亭的确是个著书立说的好地方嘛。夏国公仁爱宽厚,又不禁文言,可不用担心因言获罪,或是曲笔篡改。”

蔡邕也同意她的看法,郭松对文化的态度是非常开明的,而且非常强调历史的事实性。去西柏亭修书,的确是合适。有了解决办法,心情也就放松了,笑呵呵的说:“说不定我女儿还能当个博士,也著书立说,桃李满园呢。”

蔡夫人无奈道:“好好好,你们父女俩说了算。”

蔡琰抱着母亲,撒娇道:“夏国公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六章 无权无尊严--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