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陛下英明呐”
这次的声量要小许多,大多都是些白发苍苍的老臣,尤以词林官和学道官为多,国子监祭酒明山宾、翰林院掌院学士韦处厚还有资深学士宋之问,都是第一时间跳出来力挺,春官衙门和麟台的堂官司官们,慢了一步,做了第二梯队。
总体而言,修书之事,虽涉及名望,但并无实利,而且专业壁垒颇高,重臣权贵要么没有兴趣,要么插不进手,大多不怎生介意。
“陛下,臣保举新安县公、鸾台侍郎权策为总纂官,领解文坛,玉成文华盛事”明山宾是个纯儒,迷恋诗词之道,对权策敬若神明,但到底不是权策的夹带中人,领会意图的境界差了些,权策方才的表现已经很明显,喜静不喜动,不欲冒头。
“臣等附议”
蓦地一声,涌出来大批人马共襄盛举,武懿宗、宗秦客、袁恕己都在其中,他们打的主意,怕是将权策踢去修书,便少了个抢夺功劳的竞争对手。
权策赶忙出列推辞,“陛下,修书乃是大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臣虽侥幸得享大名,却年资不厚,阅历有限,愿参与其中,备位顾问,实不宜领总纂重任”
“唔,如此也好”武后露出些笑意,她本就别有打算,“着立三教珠英纂修馆于洛城殿右配殿,加尚宝丞张昌宗银青光禄大夫,为总纂官,麟台少监崔融副之,右补阙张说、定王府仓曹刘知几、给事中徐彦伯、翰林学士宋之问等人入馆为纂修”
“权策与婉儿两人,皆是一时名望,可为顾问,奖掖文学,引拔遗贤,不拘一格,广揽英才,行召集监督之事”
“臣等遵旨”权策与列名众人一同领旨,这些白发老夫子中,有所图谋的钻营之辈更见亢奋,余者的热情,却消减去了大半。
“臣妾遵旨”上官婉儿屈膝万福,神色间有几分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