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裴行天下>第十七章 穰山初战

第二日,刘备率军出征,目标直指许昌。裴行带杨轩、廖化、裴光等一干人随军出征。虽然廖化刚到军中,但昨日在军营中露出的本领已经折服了裴光等人,再说本来大家都是黄巾,相处倒也融洽。只是裴行不复往日乐观的神情,总是若有所思,连吕玲绮来日常骚扰也没有改变,让吕大小姐也纳罕不已。一方面,裴行其实是换了个姿态应对吕玲绮的骚扰,毕竟大军之中,挨上几鞭子,传出去太没有面子。另一方面,裴行是真愁,他始终记得书上说刘备此次进攻许昌市大败而归,但自己究竟有没有改变历史,心里也不是很了解。没办法,只能随机应变吧。

千里之外,曹操抬头看着远处火光冲天的袁军乌巢大营,回头对身后二将道:“张将军,高将军,今后曹某还要仰仗二位了。”“属下不敢!”后面二将齐声答到。原来当曹操偷袭乌巢大营,猛攻淳于琼的时候,袁绍竟然听信郭图之策不去救援乌巢,反而派张郃、高览攻击曹军大营。张郃、高览遭曹军伏击,大败而归,郭图又进谗言,欲使袁绍杀之,终于逼得张郃、高览往曹操寨中投降。曹操大喜,封张郃为偏将军、都亭侯,高览为偏将军、东莱侯。颜良文丑昔日被关羽所杀,张郃高览今日被逼投降,至此河北四庭柱算是不复存在,河北袁氏大厦将倾。

曹操闻听大将乐进活捉淳于琼,让属下将其压了上来。要说这淳于琼,其实来历也是不凡。当初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他和曹操、袁绍同为八校尉之一,如今看看曹操、袁绍均为一方诸侯,自己只能在袁绍手下打工,所以他郁闷啊。这也是他这几年来嗜酒如命的真正原因,只有在醉后才能找到当初的荣光。这次乌巢之战,淳于琼见曹军来攻,虽然酒醉,也是力战曹营众将,据寨死守。但袁绍听信郭图计谋,不发援兵,淳于琼苦等援兵不至,兼之曹兵势大,才为曹军所俘。曹军恼其死战不退,还割下他鼻子作为羞辱。

曹操见到淳于琼,想起当年同在西园,有心饶他姓名。曹操问道:“汝何至于此?”意思就是,你看你怎么混成这个样子了,不过你只要求饶,看在以往情谊的份上,我也不会杀你的。哪知淳于琼恼曹军割鼻羞辱,怒道:“胜负乃天定,问我作甚。”曹操依然不忍心杀他,可背后许攸素来与淳于琼不对付,此时拱手说道:“丞相,若不杀他,日后他顾影自照,必怨恨丞相。”曹操叹了口气,让属下兵士将淳于琼拉下去斩首,之后厚葬。张郃高览本来恼恨郭图,现在看许攸如此睚眦必报,对视一眼,心中都想:“袁绍手下谋士都是些什么货色啊,难怪会敗于曹操。”

这时荀攸献策,“今可扬言调拨人马,一路取酸枣,攻邺郡;一路取黎阳,断袁兵归路。袁绍闻之,必然惊惶,分兵拒我;我乘其兵动时击之,绍可破也。”曹操依计行事,果然杀的袁军大败,更俘获袁绍谋士沮授,曹操苦劝不降,故囚于军中。

袁绍大败而归,只剩身边八百余骑,真是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可怜其手下谋士现在还在勾心斗角,逢纪引军来接应时还谎称:“田丰在狱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料!”袁绍大怒曰:“竖儒怎敢笑我!我必杀之!”遂命使者赍宝剑先往冀州狱中杀田丰。本来官渡虽败,河北地大物博,袁绍若重整旗鼓,胜败如何,真未可知。但袁绍自毁长城,导致河北英杰尽丧,其末日已经注定。

曹军乘胜追击,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劝操退军于河上,伏兵十队,诱绍追至河上,“我军无退路,必将死战,可胜绍矣。”操然其计。果大破袁绍,袁绍气得吐血,然大势已去,只得引袁尚等入冀州养病,令尚与审配、逢纪暂掌军事。曹操欲赶尽杀绝,此时许昌荀彧遣使来报,言刘备大军直指许昌,曹仁苦战求援。曹操大惊,留曹洪屯兵河上,虚张声势。其亲率大军回转许昌,来战刘备。

刘备兵进许昌,曹仁亦出兵,两军在西平县大战数场。曹仁新败,士气低落,最终只能据城坚守。刘备屡攻不下,伤亡渐重,只得暂且罢战,另寻良策。这日,裴行正与杨轩等人商议,帐门一掀,赵云迈步走进。裴行一见连忙起身施礼,二人落座后,赵云道:“现我军久攻不下,迟恐生变,主公召我问计,我也没有什么良策。裴将军足智多谋,对当今局势,有何看法?”裴行心说,我能有什么办法?这里又挖不成地道。曹仁守城本领在三国里也是数一数二的,书上说,连威震华夏的关羽率大军都没能搞定,现在刘备军数量只是略多于曹军,能打成这样,已经不错了。裴行叹道:“我军军力不足,一个小小的西平县都久攻不下,就算真的杀到许昌城下,估计也只能望城兴叹。不知主公为何执意于此时出兵呢?”赵云道:“元绍啊,此等道理,主公怎能不知?只是此时曹操主力与袁绍在官渡对峙,袁绍势大,早晚得胜。若其先入许昌,则当今天子才出狼窝,又入虎穴。此时不出兵,今后就更没有机会了。休养生息乃长久之策,但汝南城小,民生凋敝,左临宛城,右靠寿春,南望江夏,可为四战之地。想发展,难啊!”二人默然无语。忽然亲兵传信,言刘备召集众将,二人忙赶到中军帐中。

刘备在帐中呆坐,方才有探马回报,言官渡之战已经结束,袁绍大败而归,军力十不存一。曹操已经率主力南下,


状态提示:第十七章 穰山初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