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布衣送完最后一方药引,抬头看了眼头顶那轮灼灼赤日,顺着柳荫巷一路小跑,穿过老龙镇北面的主道宝坛街,路上见着了一个穿着破碎的苦行老僧在街上化缘,少年郎觉得极为新奇,老龙镇虽然地处青阳王朝十三州郡里的菩萨州,但是青阳王朝历来崇道贬佛,寺院庙宇的香火大多比不上道门道观。青阳王朝道门中人地位颇高,小如画符去灾、算命测运,大如勘测风水地势、祭天祈雨皆是道门所长,在皇城朝歌的钦天监奉天祠中敕封册印的金簿道书上的法坛宝观便有七百余座,遍布青阳十三州,更不谈群山之中那些隐世道场。与青阳截然不同的大楚王朝自开朝便礼佛至今,虽未奉佛门为国教,但是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说法名满东洲。恍恍千年,王朝兴衰更迭,真正留下根基的不过青阳大楚,对此世间众说纷纭,较为合理被世人所接受的说法,乃是青阳大楚两大王朝分别盘卧东洲两条龙脉,一南一北,沾龙脉气运以顺延国祚。然而亦有青阳大楚乃是三教之中的争锋相对衍化东洲俗世的佛道相争之说。佛道相争易久,朝代更迭一洲兴衰,这等大格局若是牵扯到三教之中的底蕴气数,往往不可深言。
少年郎远远瞅了一眼那白眉垂然的老僧人,只见那枯瘦老僧也抬头望向他,淡淡一笑。
于是张布衣学着早些年见过的和尚模样,双手合十,向远处的老僧人鞠了鞠躬。老僧人手中翻转着佛珠,枯瘦的脸上泛着笑容,身上的袈裟已经极为陈旧,沾满了风尘,几乎看不出原来的颜色。张布衣胡思乱想着,若是这面色慈悲的老僧人脱下袈裟当街一抖,恐怕整条宝坛街大抵能刮起一阵沙风。
见惯了举着浮尘穿着道袍器宇轩昂的仙师道长的老龙镇百姓已有好多年不见游走世间的和尚僧侣。记得上一回有佛门子弟路过老龙镇,还是五六年前,有一个满脸慈悲的年轻僧人,身着一身白衣,据说来自遥远的西般若洲。
街坊百姓碰到这个慈眉善目的佛门老僧化缘,纷纷打上菜粥,亦有孩童往老僧钵盂里放上一只馒头。
那老僧吃起斋饭倒也毫不含糊,坐在地上喝粥啃馒头,吃得认真,倒也显得宝相庄重。
一个书生挑着眉,忍不住嘀咕道:“这些僧人装模作样的腔调可比牛鼻子可更讨人厌哩!”
少年郎顺着声音侧头望去,发现是住在镇南的孙姓秀才,年纪不大不小,花光了家中积蓄三次赴京赶考,最后中了个秀才的名第,当年那位私塾先生来到镇上之前,孙秀才便是当仁不让的老龙镇最有学问的读书人。后来那位两袖清风住在陋巷里的高先生来了之后,孙秀才还明里暗里找过高先生不少麻烦,不过文人相轻自然是学问上的事情,后来几番笔试之后,在老龙镇上自诩八斗文采fēng_liú的孙秀才变得低调老实起来,再也不终日于长乐坊或福来居的酒肆里头说那些文绉绉的圣人教训了。
张布衣看着那面色愤愤然的书生,好奇道:“高先生曾经说什么三教中人,佛家普度众生,道门除魔卫道,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道理是一样的。”
那书生看着少年郎,略一思索想起是镇上土地庙里长大的孤儿,于是面露一丝鄙夷,不屑道:“我青阳立国千年,还不是将南唐北隋这些兴佛之国一一扫荡,如今的菩萨州更是百年前北唐领土,大修佛寺劳民伤财求得香火却糟蹋了江山社稷。那高悬镜虽说有些学问在肚,但既无功名在身,又不是朝廷册封的儒家书院出世君子,只是靠些不明不清的关系跑来这老龙镇的私塾里混了个教小孩子启蒙的教习而已……即使所谓的三教九流,那可也是涉及红尘之上的,又不是江湖上的刀枪棍棒,岂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以随意揣摩评论的?你家高先生,依小生来看,还是太过轻狂放肆了,容易误人子弟啊。”
“高某愿闻孙兄高见。”
一个温和醇厚的声音从两人背后传来。孙秀才转过头去,看见一个约莫而立,却满头星霜的儒生正温和地看着自己,正是镇上私塾的教习先生高悬镜,孙秀才心中一惊,脸上神色似乎极为窘迫,只是僵硬笑道:“……在下只是笑言罢了,高先生切莫放在心上,哈哈。”
孙秀才说完,便抽出袖中折扇,口里又念着些什么儒家圣人劝诫的短句,摇头晃脑地走远去了。
张布衣见着那孙秀才远去的模样只觉得好玩,他抬头看着眼前温润如玉的男子,认认真真作了一揖。少年笑着说道:“这孙秀才,总是背后道人是非,之前还说些什么点评世事沦沦道德崩丧的大话,又指着我和陈清凉摇头说些竖子不足与谋的话,活生生被清凉拿着扫帚追了两条巷子。”
高先生苦笑摇头,又说道:“读书人再酸再腐,哪怕腹中学问再少,但只要认定自己是个读书人,那总归也是好的。可是世事复杂,如何能辩证谁对谁错?江山社稷还是为人处世,我们读书人说穿了不过是道理二字,然而有些事情的道理太大太广,例如我们儒家,也有至圣先师与其弟子论理,世间学说斑驳,断对错是非自然是极难的,何况若是秉持的道理和正确到头来却是错的呢?倘若孙秀才所说的真的有道理呢?”
少年听得一头雾水,那教习先生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叹了口气。
这个身材消瘦,但是站着却好像一颗劲松的教习先生便转过头去,看着对面不远处盘坐在地默默进食的老僧,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