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都市现代>蚁贼>26 议定盟约陈饶卖力,十里送行依依不舍

安丰使者到金陵,一道诏书问借兵。朱元璋到底是不是进退两难,暂且不说。却便在同时,浙西松江府里,张士诚却已经“左右为难”了。

他为难什么?

李察罕解围曹州前,听了封帖木的建议,曾遣过一使者前往浙西、去与张士诚结盟。

他当时驻军在李家道,从李家道到松江虽说不是太远,但中间一则跋山涉水、要得横渡黄河;二则,更需通过几处燕军、吴军的地盘,行程甚是不易,路上耽搁了不少的时间,故此,便在数日前刚刚入了苏州城。

这李察罕和张士诚没有直接打过交道,但通过其它的一些间接渠道,对彼此都早有耳闻并比较熟悉。

便在年前,淮南、浙西有两个名士,一个名叫“汪同”,一个名叫“史椿”的,曾专门去拜见过李察罕。

两下说起张士诚,李察罕对士诚有这么一个评语:“张士诚非忠于国家者”,并说,“中原事定,平江南当自姑苏始”。

当时,汪同刚刚升了官儿,“拜淮南行省左丞”,李察罕因而又勉励他和史椿说:“君与史君宜协力焉”。——协力什么?你们两个人要努力在淮南展势力,等到我大军南下、平定姑苏时,助我一臂之力。

从李察罕的这番话,其实可以看出:他对张士诚没有什么好印象,对张士诚“名虽投降,实则阴持两端”的本质看得非常清楚。

这一次,当他决定遣使去与张士诚结盟时,王保保曾大力反对,说张士诚“心怀二志,父帅岂能与这等人结盟”?他答道:“谋大事不拘小节”。

——这几个字、这一句话,当时说来看似顾全大局,但实际上却是充满无奈。张士诚的本质他一清二楚,对张士诚的为人他也十分不齿。王保保都瞧不起张士诚,想他李察罕何等英雄?更不会瞧得起士诚。

可事已至此,为了挽回颓势,却又不得不主动提出与之结盟。多憋屈!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无奈,却也由此能看得出李察罕“能进能退”,的确是一个天下英雄。正所谓“尺蠖之屈,求其信也,龙蛇之得以存身也”。

……

李察罕麾下本来文武济济,但一来,历经鏖战,接连折损;二者,他此次千里驰援曹州,大本营不能不留人镇守,所以,这番随行跟从的谋士主要只有李惟馨一个。

遣使浙西固然重要,可总不能因此就把“席谋士”派出。

况且,又也正如王保保所言:“父帅主动去与士诚盟约已是放下身段,若是反而再被士诚拒绝,岂不自讨其辱?一旦消息传出,教邓贼知晓,其势必更喧嚣”!——这一层也确实不可不虑。故而,选使者时,他拣来拣去,好生为难,最终选中了一人,名叫李惟德,却是李惟馨的兄弟。

这李惟德,在察罕军中的官职不高,只不过是个镇抚而已,可因了李惟馨的关系,平日却也十分得宠,是个“能说的上话”的人。

派他去,有两个好处。其一,他地位不高,若是此番结盟被张士诚拒绝,面皮上不致太难堪;其二,他是李惟馨的弟弟,李惟馨乃察罕谋主,若是此番结盟成功,他也完全可以代表李察罕与士诚签下盟约。

察罕帖木儿用心良苦,在李惟德临行前,他并私下交代说道:“你此去松江,不但要见一见封帖木的族兄封伯颜;更要见一见汪同与史椿。……,并有,听说上次燕贼遣罗国器、方从哲去浙西借粮,饶醒翁和陈敬初曾经一道大力反对。此番俺欲与士诚结盟,所谋者亦燕贼也。若能得到他两人的支持,定可事半功倍。因而,他二人,你也要见一见。”

饶醒翁,何许人也?即为饶介。陈敬初,便是陈基。

他两人都是大大的“名士”,在吴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北郭十才子”、“吴中四杰”等等大多都与他们有交往。

——“吴中四杰”即高启等人,而说起“北郭十才子”,道衍和尚也是其中的一位。“介之为人,倜傥豪放,一时俊流皆与交。书似怀素,诗似李白,气焰光芒,烨烨逼人”。这一句评价饶介的话便是出自道衍之口。

饶介、陈基虽为文人,但影响大,且深得张士诚的信任,如果能得到他们的支持,“结盟”一事便就能多一层把握。

……

得了李察罕的叮嘱,李惟德到浙西后,果然一如其言,先约见封伯颜,再拜见汪同、史椿,继而又拜见饶介、陈基,用了两三天的时间试探他们的意思。

封伯颜不必多说,这个“结盟”他本就是一力主张的,完全同意;汪同、史椿也不必多说,有李察罕“君与史君宜协力焉”这一句话在,他们也是表示支持。却只在饶介、陈基这里遇到了点麻烦。

却也不是饶介、陈基反对,他两人久在张士诚身边、侍从左右,对士诚的心思极其了解。

就像李惟德临行前,李察罕、李惟馨、封帖木等的分析一样,张士诚的确“前怕狼、后怕虎”。

先,徐、宿二州之失,给苏州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燕军随时可以南下;同时金陵朱元璋磨刀霍霍,更是雪上加霜。连着好几天,张士诚都没睡好觉了,忧心忡忡。可是其次,李察罕也不是善茬,如与之结盟,何异“前门驱虎、后门引狼”?浙西群臣不是没有提过与李察罕结盟事,那封伯颜就曾提过多次。可每一次都因为张士诚的这种担忧“无疾而终”。

饶介很坦白,告诉李惟德:“张太尉为人,虽宽仁


状态提示:26 议定盟约陈饶卖力,十里送行依依不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