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都市现代>蚁贼>80 谋敌
而言,主公此计,诚然是获取胜利的不二之道。想那燕贼恃胜必骄,且见吴贼至,定有轻我心。我闭城以待之,彼‘骄’我‘奋’,一战可克。”

“不错。”

“可问题,就在‘彼骄我奋’上。”

“如何说?”

“贼固已骄,我军却还没有‘奋’呀!”

“如何才能‘奋’之?”

蔡子英一挥衣袖,斩钉截铁地说道:“非战不可!”

他是仅次赵恒的谋士,而且和赛因赤答忽交情很好,此时用这样坚决的语气提出此议,众人倒是没有太多奇怪。

赛因赤答忽问道:“先生的意思是?”

“趁吴贼未至,而我援军才至的机会,选争战之将、用敢死之士,和他们打上一仗!只要获胜,则我三军的士气定然振作。三军振作,自然便‘奋’!然后闭城池,深沟高垒以待之,等其师老,伺机决战。”

“常遇春悍将,吴贼方渡河,来势甚锐;赵过持重,燕贼已列阵,守势甚坚。‘与之一战’,该与谁战为好?”

“欲取燕贼,需得先过金乡。金乡虽小,亦然城也。攻城不能克,一旦不能克,便就很容易会陷入相持。相持,不利於我。常遇春虽悍,初来乍到,不熟地理;且长途行军,士卒必疲。又而且,他威名虽大,但我军没有和他交过锋,对他并不畏惧。两千精锐,小战,足可胜之。”

“胜算几何?”

“燕、吴两贼,名同一主,俱伪宋臣下;然而,在这之前,并没有什么联络。这一回,是他们头次联手。赵过、常遇春,彼此不识,互相都不了解,这就好像是两个陌生人一起来联手做事。诸位请想,两个陌生人,联手做事,因为不了解,所以谁也不能信任谁,别说打仗,即使寻常小事,料来也是难以做好的。何况战阵之间,生死之地,动辄千、万人的死活在一念间呢?既无地利,又无人和,在下断言,取常遇春,胜必矣!”

不愧是军师一流,分析得有理有据。

常遇春此来,没有地利,没有人和;人生地疏,盟友又是一个“陌生人”。当立足未稳之际,如果与元军战,确实落败的可能性极大。

“我军既胜吴贼,常遇春定丧胆,他又与赵过不熟,是客军;则待我军闭城养足了锐气之后,只需用羊角庄的驻军看之,他肯定就不敢轻举妄动了。随后,我军再进攻北边的燕贼。以我之‘奋’,敌彼之‘骄’,获胜也是轻而易举啊!此一策,唤作‘先南后北’。继而,我军又败燕贼,大破之,再趁勇南下。常遇春区区五千人,后退无路,何如瓮中之鳖?”

赛因赤答忽拍手,喝彩,说道:“先生妙计!”问王保保和赵恒,“你们以为如何?”

王保保皱眉,他和赵过交过好几次手,对燕军很了解,尽管听蔡子英说得头头是道,而且从常理分析,也的确如此。但是,不知怎的,却总是有点心中没底,思忖片刻,他默然不语。——赛因赤答忽是他的生父,既想不到合适反对的理由,不好当着诸将的面反驳其所认可的“妙计”。

而赵恒还在琢磨常遇春到底为何敢冒险轻进,在寻思是否有的原因,也是没有回答。

不说话,就当是同意了。

“既然如此,便按先生此计行。吴贼已渡河,很快就至,不能拖延……。”赛因赤答忽长身而起,顾盼左右诸将,问道,“谁敢出城,与常遇春战?”

……

时当仲夏,天气多变。

本来晴朗多日的天气,从下午起,悄然起了风。先是热风,没多久,渐转清凉,从南边的河水上掠过来,还带着点水气。快近傍晚,风变得大起来了,摇摆着远处的水草、近处的林木,并聚集了云层,逐渐阴沉。

这风,一扫多日的炎热,让人不觉浑身轻松。

蒲水北岸,益都燕军大营。

但凡大军扎营,不能远离河水,但是也不能离水太近。

远离河水,吃水不方便,如果受到敌人的突然围困,很可能就会因为断水而遭到失败。离水太近,则又不利布防,“居军下湿,水无所通,霖雨数至,可灌而沈(沉)”,弄不好就是被水淹七军;并且因为水边潮气太重,也对士卒的身体没有好处。短日的驻扎还好,时日一长,很容易出现疫病,“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好高而恶下”,就是要选择在地势高的地方扎营;“贵阳而贱阴”,就是不要在阴湿的地方驻扎。这样,士卒就不会生各样的疾病,这是必胜的一个重要条件。

所以,燕军的营地虽说是驻扎在了蒲水岸边,其实与河水还有一定的距离。

因为燕军的步卒、骑兵各占了差不多一半,故此,赵过选择的营式是“偃月营”。这个营式,乃是唐朝李靖明的。中军居中,两军分为两翼,背险要,向平地,形成一个向前突出的半月形。本是多用于有险可恃的地方,如背靠山岗、面向平原。要说起来,并不适用对水扎营的情况。

只不过,赵过将此“营式”略微改变了一下。把两翼向前突出,改作了向两边平伸。步卒居左,骑兵居右。中军在后。三军皆面水而立。

又因为此战是攻为主,守为次,且前边有河水相阻,因而,赵过在设防上选择了较为简单的“木棚营”。

木棚营,就是栅栏营,“因敌所逼,不及筑城垒;或因山河险势,多石少土,不任版筑,乃建木为栅。方


状态提示:80 谋敌--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