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都市现代>蚁贼>64 布局
攻打齐国,而亲引三万骑兵,抄小路,长驱千里,直接插入到了彭城之侧,断了刘邦的后路,突然动攻击。一战功成。”

“昆阳之战,刘秀以万余人,大败王莽的四十余万军队。他又是怎么获胜的?”

“当其时也,昆阳被围,城内守卒只有**千人。刘秀带十三骑突围出城,赴定陵、郾县等地调集援兵。说服了不愿出军的诸将,得到步骑万余人,返回驰援昆阳。及战,刘秀又亲自率领千余骑为前锋,反复冲杀,斩敌千余。昆阳城中士气大振,乃里应外合,王莽军大乱,只淹死在水中的就有万余人。一战功成。”

“浅水原之战,李世民用弱势部队败敌十余万,又是如何获胜的?”

“当其时也,敌擅野战。李世民乃先固守城池,耗敌士气,待敌粮草不足,士气低落之时,抓住战机,接连遣出两支人马,在城外筑营。以此为饵,吸引敌人分兵,分别围攻。便在战至酣时,他突然打开城门,也是亲自率数千骑突袭而出,与外边两营呼应,遂大败强敌,一战功成。”

结合这四个战例,邓舍作出了总结:

“曹操、项羽、刘秀、李世民,此四人者,虽然当时面临的敌情各有不同,但是所以都能够取得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辉煌战绩,深究其本,以我看来,却也是有共同之处的。有四个共同的原因。

“一则,即为‘守如山’。虽处其弱,气势不落;虽处下风,稳扎稳打。不气馁,有耐心。不急战,也不惧战。

“二则,即为‘攻如火’,守到战机来到时,便即果断出军。当其不战之时,静如处子。当其骤然果断出军之时,动如脱兔。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说的就是这样的人呀!

“三则,此四人皆敢轻身冒险。当战机来临的时候,他们都是亲自率领军队,或弱军以临强敌,而孤军深入敌后。没有一个胆怯的,更没有一个犹豫不决的。不敢冒险,岂能成就非常之功?干大事不可惜身!

“但同时,其四,他们的冒险却也不是贸然而为之,而是在把握住有利的战机之后。‘谋定而后动’,说的也就是这样的人呀!

“他们能守,善攻,有谋,当战机来时,不狐疑,敢决断。有了这四条的原因,又怎么能够不获胜呢?”

洪继勋深表赞同。邓舍接着又说道:“在这四个原因之外,却又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用来攻击、或反击敌人的部队,多数都是骑兵。

“换句话,也就是:如果说前四条原因是他们所以能够获胜的主观原因的话,那么这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所以能够获胜的客观原因。

“只是能守,只是能攻,只是不狐疑,只是敢决断,只是能抓住战机,都还不够。还必须要在战机来临的时候,在果断作出决策之后,手头上有一支可以做出快反应的部队,及时出现在战场之上。非如此,不能取胜。而这支部队,又非是骑兵不可。只有骑兵,才能攻如火。”

洪继勋闻听之后,当场拜服,三拜而再起,说道:“主公明察秋毫,洞悉其实。此次若察罕再来侵犯,则我这一回的益都之战,必获胜矣!”

对这一万六千人的骑兵部队,邓舍寄以厚望。

他打算,若是察罕果然来犯,便视当时的战况,或用一支骑兵抄敌后路、断其粮道;或就把全部的骑兵集中使用,用来在关键的时刻调动敌人,等敌人露出破绽,便就全力以赴,猛攻其之一点。以点带面,大溃敌军。

转回现在,洪继勋立在地图边儿上,说道:“整体的布局,便是如此。”

前线有精锐步卒固守城池,侧翼有智勇上将以为呼应,而后方有水6两军保证安稳。中间为益都枢纽总镇。步卒可守城,骑兵可反攻。总共加在一处,益都可用来布防的军马有七八万人上下。虽说其中精锐只有五万来人,但是只要用之得当,又从上次的战中已经吸取教训,邓舍有自信,足可挡察罕十万军。

只不过,两军交战,没有算无遗策的。

察罕虽决定了投靠蒙元皇太子,以此来彻底地稳固后方,但是却没想到邓舍与孛罗已经签订盟约。而反过来,海东也是如此。邓舍虽然想到了与孛罗签订盟约,但是却没想到察罕打算鼓动南韩作乱。两强交锋,各自殚精竭虑,无所不用其极,但是究竟谁能获胜?现下却还分辨不出。

正在与洪继勋重又议论海东行院的这份备战方略,忽然门外有侍卫来报:“海东有人来了。”


状态提示:64 布局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