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一代权臣>027 局势危急

秋仪之听了这话,茫然地回过头来,却见温灵娇浑身上下真好似冰雪雕刻的一般,世间何等样的言语都形容不出她现在这样的美丽来。/p

此时此刻,秋仪之脑海之中却又浮现出忆然郡主的健美胴体来,可温灵娇的luǒ_tǐ却更显得温润饱满,尤其是一双丰润的乳|房沉甸甸缀在胸前,似乎正出令人难以拒绝的光芒……/p

…………/p

此后几天,秋仪之专心在山阴县城主持整顿防务。/p

先是叫赵成孝带领军队,除让受伤兵士安心养伤之外,也不能松懈了操演训练,对在之前战斗之中损坏的兵刃、器械也要及时修理补充。/p

其次是让许容拿了山阴县里乡老缙绅捐献的财物,又征集年轻力壮之人,再加上秋仪之从自己的私库之中取出的银两,将县城之内的祠堂、戏楼、城隍庙等公共建筑修葺一新,专门用以收容过来投奔的难民。他又叫许容收集各处的粮食米面和蔬菜肉类,能够保存的都小心保存,不能保存的都腌制起来,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p

至于秋仪之自己也并没有陷入温柔乡中不能自拔,而是时时同林叔寒、赵成孝一起长谈,总结讨论之前大败的原因,想要研究出一套对付岭南王和岭南军的办法来。/p

这样过了有五六天,秋仪之麾下乡勇之中除了几个伤筋断骨的还要接着休息之外,其余兵士大多已经痊愈,而那十八个亲兵更是早已生龙活虎、跃跃欲试,想要一雪前耻。/p

秋仪之见他们士气不差,闲着也是闲着,便叫手下亲兵,每三人分为一组,以一天一夜为时限,四处打探军政消息。如此这般,山阴县附近二三百里方圆的情报消息,便好似百川入海一般源源不绝地流向小小的山阴县城。/p

消息并不好。/p

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岭南王攻势越来越大,朝廷局面也是越来越差。/p

岭南王郑贵杭州城下一战,歼灭朝廷温州大营主力,打死朝廷左将军崔楠之后,又亲自率军南下挥师攻打温州城。温州城中禁军没有崔楠这样的主心骨,坚守城池不过三天便也陷落了。至此,朝廷派在江南道,意图严防死守岭南王的禁军大营,不过短短十天不到就已被对手全部消灭。/p

天下最为富庶的江南道,只剩下十来万地方节度军。/p

而节度军作战的刘庆本就是个庸懦无能之辈,却也知道手下的军队不堪一战,见岭南王全军来攻,没有胆量主动出击,而是命令各地守军要坚守城池,不能外出迎敌,静候朝廷大军来援。/p

这样的消极无比的布置,却恰好给了岭南军各个击破的机会。江南道节度军本来战斗力不强,兵力又比岭南军少,对手大军压境之下,即便有坚城可以依托,还是坚守不了多少时间,就被轻易击溃。/p

因此,江南道东部几个富庶的州县,如温州、杭州、苏州、明州等都已在岭南王的控制之下。他更是乘胜挥军北上,兵锋直指府金陵。还好金陵城墙异常坚固,节度使刘庆又将城中几处沿江码头封锁起来,这才抵挡住了岭南军的几波水6合击。/p

岭南王郑贵见金陵城一时不能取下,又自揣刘庆这样坚守尚且勉强,绝无可能出城反击,便也不急于攻下金陵。于是郑贵命令投奔自己的殷承良、殷泰率领倭寇船队将长江封锁住,又命儿子郑谕领军围困南京不能轻易攻城,自己则南下离开江南。/p

郑贵回了岭南道,马不停蹄,立即组织军队向西攻击云贵道。云贵道也是汉夷杂处之地,郑贵来到这里如鱼得水,先是重金收买笼络了本地几个大的头人土司,又借他们的兵力将几个朝廷控制的大城池打了下来,不消一个月,便将云贵道收入囊中。/p

郑贵短短时间之内就取得这样大的战果,却依旧没有停下脚步,稳定住云贵道的局势之后,便挥军攻入巴蜀道。/p

巴蜀道守军早已听说岭南王势如破竹,转眼之间就攻下了云贵道和江南道,未闻其声,便已被吓得心胆俱裂。地方节度军中,有骨气的还能拼杀几阵,没骨气的索性逃跑或是投降了。因此岭南王近乎兵不血刃就又拿下了整个巴蜀道。/p

这样一来,不仅朝廷在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已落入郑贵之手,更是被他打开了通往山陕、湖广等地的通道,江山社稷已是岌岌可危。/p

偏偏这时候突厥毗西密又不太平,开始不断袭扰北疆,渤海忠顺王达利可汗应付吃力,只能向朝廷求救,这样皇次子郑森率领的十万精锐,就无法南下作战,被死死钉在了幽燕一线。/p

朝廷手中兵力吃紧,所幸安排在湖广道的右将军韦护精于防守,扬短避长主动出击攻占了长江口的钓鱼城,又亲自领军驻守于此处,直接关上了巴蜀道进犯湖广的门户。/p

而在山陕道主持敉平鼠疫事宜的皇长子郑鑫,在这样情况下面也是摇身一变,统领起西线战局来。他也知道山陕道的节度军不管用,干脆遣散各地,又从户部、兵部讨了军饷出来,重新招募了两三万大军,进驻川陕咽喉的汉中城,把住了从四川北上的咽喉。/p

经过这样的部署,朝廷虽在战场上吃了亏,主动却也被对手捏在手里,却也终于勉强稳定住了战局。/p

岭南王郑贵这边,一番雷霆闪电般的攻势之后,无论是兵力还是精神都已经到了极限,新掌握的地区都需要派遣兵丁守护、任命官员管理,再也没有能力动大军去攻击金陵、钓


状态提示:027 局势危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