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进步与发展总是伴随着蜕变与淘汰的。

对此游格格的《自由觉悟》中也非常明确的提到了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延展预测了未来一些正在被淘汰,或者即将被淘汰的人或机构整体。

这也是《自有觉悟》下卷最后一部分的核心内容。

在这里卓知雯的笔记清晰的总结出了由游格格的预测被淘汰对象。

其中第一种正在被社会所淘汰的人就是远离网络的人。

游格格在这里说明了网络于人类社会整体的重要性,并断言,在未来,人类将会同时存在于两个世界之中,每个人都会拥有两个身份。

一个是现实的地球生态社会,另一个就是由人类自己创造出的网络社会。

并且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出现,虚拟政体,乃至虚拟国家都会诞生,这种概念绝非荒谬之言,而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届时就算各个国家的实体政权予以否认,虚拟政体依然会出现,虚拟国家依然会诞生。

而且他们绝非某个网络游戏中的“过家家”,而是可以干涉现实地球生态社会的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第二种人就是耕种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民”。

农民这个概念会继续得到保留,但是未来,随着智能机械的诞生,智能城市概念被现实化,人类现实社会中将不会再存在“农民”这个职业,所有的粮食种植作业都将由智能机械完成,而人类则上升一个级别,成为智能机械的终端管理者。

此时,一座城市可能只需要两三个人就可以,甚至由其他部门的监管者来负责兼容管理,就可以满足城市自身的粮食供给。

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真的有地区已经在着手做了。

在这里卓知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中国的职业农民。

虽然现在还是人在工作,但若要最快速度过度到游格格猜想的未来状态,中国的做法显然更快更平滑。

第三种人是觉悟低下者。

在这里,游格格详细的说明了她所描绘的“觉悟”。

人类社会要想进步,就要尽可能的去除恶性循环,趋向整体和谐安定。

这时,个人的思想觉悟等级就成了衡量社会整体进步能力的指标。

由贫富悬殊带来的低**导致的利己社会风气若想得到扭转,不是某一个政体在表决大会上通过单一政策就可以完成的。

而是需要整个社会意识到这种恶性循环的严重性。

在这里,游格格虽然没有具体的说明如何让所有人意识到这种严重性,但她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教育回归本真面貌。

“教育去商业、去利益化,教育者身份高尚化,教育主体家庭化”是回归教育本真面貌的重要组成元素。

教师于人类文明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游格格在的书中是这样写的。

“如果整体社会认为教育就是为社会输送资源的工厂,那么从一开始,这种教育就是彻底失败的。教育者认为自己的工作与其他人并无区别,都是挣钱糊口

,那这是教育者的悲哀,同样的,受教育者及其家庭认为自己时被服务者,受教育只是一种暂无可观收益的风险投资,那这是社会的悲哀。而更可怕的还不止是两种观念上的悲哀,而是教育者身份单一化,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有人说过,这世界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忽然间就成了父母,失败的人生,卑劣的习性都是在家庭环境中传递的,一个家庭的家风决定了下一代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开端。”

卓知雯对此非常认同。

因为她依稀记得自己在毕业大会上听到的,来自自己导师的一段演讲。

当时导师说了一件很小的事情。

就是校内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

这种话题说真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早就听腻了,可是鲜有几个人真的意识到这件细小的事情背后折射的问题所在。

导师说:“我在很小的时候,我的母亲就告诉我,随地丢垃圾,乱吐痰是很不礼貌,很不文明的行为,我应该为此感到羞耻,所以当我长大了,我在公共场合里被这种羞耻心约束,才有了今天的自律,可是我发现,很多同学是没有这种羞耻心的,他们从不认为乱丢垃圾和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大小便有什么可羞耻的,尤其是当看到自己的‘同类之后’,他反而觉得这么做才是正确的,对此我替你们感到羞耻,你们就像一群刚褪去了毛发的猩猩,不穿衣服对你们来说,应该也没什么可耻的,因为你们本就如此!”

这次演讲还没结束,场内就哗然一片,有人鼓掌,有人嘘声不止。

当时卓知雯却觉得很解气,因为她也觉得某种意义上的“自由”不过是某些劣质行为的“遮羞布”罢了。

如今再看游格格的书,才猛然发现,所谓小事,其实背后隐藏的是社会问题。

恶性循环带来的结果就是,失去了灵性与道德的教育,失掉了本真,随后,教育物质化、工具化,带给社会的将是所有人的苦难。

也许在这里有人会质疑,富人会为这种恶循环付出代价吗?

游格格没有给出答案,但她引用了类似“反三季”的论点痛斥了“反智主义”的追捧者。

其中最让卓知雯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把今天的一点点努力就当成自己拼了命,其实你只是懒惰了太久,忘记了思考。”

这些话


状态提示:00988 淘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