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穿越重生>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同人:玛雅人的维秘女郎 (十一)维京狂澜的终曲
则带领四万主力大军,打着熊猫旌旗走海路继续北上纽芬兰,准备一劳永逸地摧毁维京人在新大陆建立的全部据点。

在唐人各藩的四万复仇大军,犹如暴风骤雨般的猛烈攻击之下,纽芬兰岛、圣劳伦斯河口和拉布拉多海岸的绝大多数维京人殖民城市,都被唐人舰队攻破。维京人在新大陆东北一隅,历时近百年陆续建立的殖民势力,几乎为之一扫而空。为了报复维京人对加勒比海地区的残酷蹂躏,唐人各藩联军对待维京军民的态度极为血腥,在攻破维京人的寨子和村镇之后,凡是被捉住的维京海盗,一律剥皮处理。剩下的老弱妇孺,则砍头堆成京观以炫耀武功,只有少数容貌出色的年轻妇女得以活命,被掳掠为营妓或奴隶。

面对无法抵御的凶恶强敌,残余的维京人闻风丧胆,纷纷乘船逃走,驶向大洋彼方的挪威和丹麦故土。

唯有维京人在这一地区最强大的殖民城邦,纽芬,凭着一万军民和坚固的石墙工事,勉强顶住了马林溪王太子亲自指挥的屡次强攻。此时,季节已经入秋,海上航线即将被浮冰封锁,舰队的后勤补给也出现困难。马林溪王太子只得下令尽量破坏了位于文兰城郊外的维京人农场和牧场,然后就此停战收兵,携带俘虏和战利品登船撤退,返回新英格兰过冬休整,同时接受后方船队送来的给养。

过冬期间,马林溪王太子划分了新英格兰及以南地区的土地,册封了九家藩国,以赏赐有功之臣。同时还在新英格兰最大的城市新约克郊外竖立了熊猫纪念碑,以夸耀本次北伐“维京白夷”的赫赫战功。

西元一千一百零六年夏天,随着海面上的浮冰逐渐消失,在新英格兰休整了半年的唐人舰队,再度吹响号角,扬帆北上纽芬兰,展开新一轮猛攻。经过持续一个月的连番鏖战,马林溪王太子终于攻破了文兰城,夺取了维京人在新大陆上的最后据点,在城内教堂的尖顶插上了新洲马氏共用的熊猫旗。

与此同时,一支唐人的分舰队绕过纽芬兰岛继续北上,探索和侦察维京人在格陵兰岛的势力,然后发现维京人已经放弃了位于格陵兰岛西侧的两个聚居地,乘船越过大西洋逃回了欧洲。

总之,经过持续两年的艰苦奋战,维京人在大西洋彼岸建立的全部据点,均已被唐人摧毁。这同样也意味着新大陆的唐人势力,就此成功斩断了从欧洲伸来的试探触角,重申了自己独霸上下新洲的至尊地位。

在清剿北方的维京人势力之余,马林溪王太子也组织人手,考察了纽芬兰岛一带丰富的渔业资源,还有附近海岸边的大量优质橡木。但由于这些地区尽管资源丰富,却过于寒冷和偏远,难以进行开发。因此在撤军凯旋之前,他最终还是没有留下军民常驻,而下令纵火焚毁了维京人在格陵兰、纽芬兰和拉布拉多海岸一带的绝大部分村镇,只留下文兰城作为渔业据点,封给了一位愿意为国戍边的将领,作为他的藩国。

西元一千一百零六年十二月,出征北方两年的马林溪王太子,带着大军凯旋回到墨西哥谷地。海东大将军幕府组织了前所未有的盛大庆典,以炫耀这位未来继承人剿灭“维京白夷”的杰出功绩。

凭着这份从海地岛打到格陵兰的赫赫武功,马林溪得以跻身于上下新洲三百年来最伟大的名将之列。接下来的岁月里,墨西国神府城的海东大将军幕府,也得以凭此武功震慑各藩,进一步稳固了统治秩序。

而这场维京狂澜最初的掀起者,格陵兰岛的维京小部落酋长之子,新英格兰和海地岛的征服者哈拉尔德大公,则是侥幸逃回了挪威故土,并且依靠从新大陆带来的财富,在卑尔根城置办了一些产业。之后,他又以流亡贵族的身份,在王都卑尔根城生活了大约五年,最终意外死于卑尔根城的一场火灾事故之中。

(挪威王国早期的首都是在卑尔根,后来才南迁到了奥斯陆。)

至此,这场一度横跨大西洋,震撼了两块大陆的维京狂澜,在象征着新洲唐人庞大势力的熊猫旌旗面前,就犹如烈日曝晒下的水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彻底结束了。维京人非但没有因此增加任何一块新的疆土,反而在新洲唐人气势磅礴的浩大反击之下,丢失了经营上百年的格陵兰和纽芬兰殖民地。

※※※※※※※※※※※※※※※※※※※※※※※※※※※※※※※※※※※※※※※※

“……虽然在这场横跨大洋的维京远征开启之初,曾经被一些兴奋的欧洲学者和贵族们,认为是堪比古代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辉煌伟业,但它的结局却是如此的虎头蛇尾,在奏响了整个维京征服时代的最强音之后,便迅速滑落低谷,进入了终曲的尾声,除了尸山血海之外,并没有给维京人带来多少实际利益。

然而,这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这两场远征的背景实在是天壤之别。如果说,亚历山大大帝的伟大东征,是马其顿两代雄主筹划日久的水到渠成的话,那么维京海盗的这次新大陆冒险远征,则是一群早已遍体凌伤、流血不止的衰老猛兽,在被迫走下历史舞台之前,鼓起余勇进行的最后一次挣扎。

他们背后并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度作为靠山,渡海投入的第一波力量,就已经是维京海盗的全部武力。

更何况,即使是在渡海远征新大陆的维京海盗内部,也缺少一个坚强而有力的领导核心。

因此


状态提示:《》同人:玛雅人的维秘女郎 (十一)维京狂澜的终曲--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