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明朝小官员>第13章 混乱

王岳带着皇帝口谕来到了内阁,没想到刘健却没有见他,出来见他的是次辅李东阳。王岳有些好奇,“刘首辅哪里去了?”

刘东阳笑着说道,“首辅昨日身体不适,告病在家。”

王岳吓了一跳,这个时候刘健可不能有事呀,“首辅无大碍吧。”

“只是偶感风寒,歇息两日就好。唉,也是今日朝廷多事,首辅操劳所致。”

王岳听完立刻明白了,“李阁老,咱家带来了天子口谕,既然首辅不在,您听过之后,赶紧票拟,然后宣示百官。”

说完王岳就把正德皇帝的想法告诉了李东阳,李东阳听完之后,十分高兴,这样大家也不好再闹了,可以过一个安稳年了,所以二话不说,立刻票拟。当日就派出了使者,让刘千户,邱御史把金银押往京师。

正德皇帝觉得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松了一口气。正好刘瑾惹出了大麻烦,心中恐惧,就又弄出了几个新花样,请正德过去观看,正德皇帝兴高采烈的过去了,玩的不亦乐乎,这件烦心事也就抛在脑后了。

消息传到内阁,此时身体恢复的刘健,重新视事。他对于李东阳没有跟他通气,虽然心中不满,但是谁让他身体不适呢。

年前朝廷要发薪水,对于很多京官而言,这可是年前最重要的一件事,要不然老婆孩子都过不好。特别是翰林这样的清流,又不敢贪污,怕坏了名声,影响了前途,只能苦苦的撑着。

现在张超弄来了金山,大家伙总算不用收那些擦屁股都嫌硬的宝钞,改成白花花的银子,所以翰林们的日子要宽裕不但是这一回发放薪水的事情,却出现了大麻烦。

往年这银子都是从内库拿出来,直接给了户部,这一回刘瑾因为被大臣们反复弹劾,心里很不高兴。你们不是弹劾咱家吗,咱家也给你们找点事情做。

所以刘瑾拒绝直接把银子给户部,反而要亲手发给大臣们,说是防止户部贪污,把银子扣下来。

另外刘瑾首先足额支付了给弘治修坟的银子,然后又足额支付了给太后修宫殿的银子,然后也全额给了京营大兵们年终赏赐的银子,到最后才轮到文武百官的薪水。

很显然此时内承运库的银子不够,所以刘瑾按照前朝的惯例,咱折东西给大臣。内库里面藏着大量陈旧的茶叶,丝绸,棉布甚至进口的苏木这些东东。

所以到了发薪水这一天,卯时正,天蒙蒙亮,此时大雪出晴,内承运库与外界联络的三道小门开了,库吏们抬着沉重的案桌,从里面紧挨着摆到了小门边,以防有人冲进库里。

大堆的银子已经码放整齐,堆在案桌后面,内库的太监们也在案桌后站好,准备按部门发放俸禄。

快冻僵了的官员们,终于开始踱着脚、活动下麻木的四肢,准备赶紧进去领完俸禄,离开这又冷又吵的鬼地方。没想到竟然要从狗太监手里拿钱,一个个心里硌得慌。

一个人模狗样儿的太监出来喊话,无非是遵守秩序,莫犯王法之类,如若不然,就乱棍打出去,然后讲明各衙门的领取位置,便开始放人进去。

官员们走到本衙门所处的地段,报上职位和姓名,管仓的小太监便麻利的找到相应的钱粮袋。官员们毕竟是孔孟门生,不好意思锱铢必究,所以大都不打开查看,但是用手这么一提,心里就纳闷了,怎么这么轻便,这分量不对呀,难不成今年又改了花样。

官员们对于太监很不放心,所以有一个官员也不怕丢人,拿起钱粮袋,打开一看,里面有九枚银半两,还有两张京城丰盈行的粮票凭此票可去这家京城有名的粮铺中,兑取相应数量的粮食。

这也是刘瑾搞出来的新花样,据说可以省时省力还可以灵活支取,只是朝廷禄米,还要去商人店铺支取,令他感到有些不快。

实际上刘瑾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按照现在的粮食价格大概是一石八斗粮食折银一两,可是京中上万官员,这么大的数量,粮店怎么着也该打打折扣,这样他吃吃回扣也是一大笔钱。

另外不同的粮食之间价格是有差异的,刘瑾尽量挑选比较差的品种,这样一来又省了一笔钱。

所以左右这么计算下来,刘公公一口气就节省了几千两银子,当然这银子不多,但是报到正德皇帝面前,被皇爷好好的夸奖了一顿。

这个官员不乐意了,“这位公公,本官是七品官,按照制度,应该是年俸九十石,一石八斗粮食折银一两,银粮各半,本官此次应该领到的银子有十五两,怎么只有这区区九枚银半两,还有五石的粮票,其他的银子粮票哪里去了?”

这个太监上下瞅了几眼这个官员,操着公鸭嗓说道,“嘿,你一个七品官倒挺会算账的,怎么没去户部呀,那就不用排队来提银子了,真够丢人的。”

这个太监如此鄙视他,可把这个官员气坏了,还没等他发火,那个太监清了清嗓子,“嗯,奉刘公公令,因内库钱粮不足,此次发放银粮各三成,其余折以南洋进贡的苏木。”

说完,这个太监指了指旁边一个袋子,怪笑着说道,“喽,这袋里有什么真腊国进贡的苏木,尔等正好提回去染染衣服。”

说完,旁边的杂役就把袋子递给了这个官员,这个官员用手一提,还挺沉的,打开一看,几块干巴巴的木头。

这个官员是个新科进士,不知道朝廷还有这样的旧例,他目瞪口呆,难不成本官抱着这一堆木


状态提示:第13章 混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