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崇祯有把枪>第四十四章 鸠占
连点头,心满意足道:“唐王如此厚爱,那刘某就恭敬不如从命?”说罢转身望向宁武关城头,大声喊道:

“是皇上派来的援军,快开城门!“

很快的,城门吱吱呀呀被从里面打开,在众人簇拥下,唐王策马越过护城河,浩浩荡荡进入宁武关。

趁着进城的间隙,无所不知的唐通向朱聿键详细介绍宁武关前世今生。

宁武关地处晋北古楼烦地,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置楼烦关,以防匈奴。

秦汉时期在本地置郡,北魏时广宁、神武二郡先后治此,隋时先后属崞县、静乐县。

唐置宁武郡,始用宁武之称,取广宁、神武二郡尾字而得。

到本朝时,宁武关是三关镇守总兵驻所所在地,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在明成化、正德、隆庆年间,均有大规模修缮。

宁武关临恢河,俯瞰东、西、南三面,周长数里,开东、西、南三门。

万历年间,明军用青砖包砌城墙,同时修建东西两座城门楼,在城北华盖山顶修筑巍峨耸峙的护城墩,墩上筑有一座三层重楼,名为华盖楼。

万历末年,又增高城墙,加以砖包,关城更为坚固雄壮。当时为抵御蒙古的进攻,明军在北方不断设险置关、修筑防线,形成了外边与内边。

内边者,是指起山西偏关县,经神池、宁武、代县、朔县等地,抵河北延庆县的内线长城,蜿蜒千里。明国在这条防线上,创关设堡,驻守军队。

紫荆、倒马、居庸三关,称为内三关。偏头、宁武、雁门三关,称为外三关。

外三关之中,偏头为极边,雁门为冲要,宁武介二关之中,控扼内边之首,形势尤为重要。

《边防考》言:“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

实际上,宁武关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历朝历代,只要游牧民族南下,必经三关。

偏关由于有黄河作为天险,只有冬季匈奴的骑兵才可踏冰而过,而雁门以山为天险,骑兵难以突破。

宁武关所靠的恢河是季节性河流,在恢河断流的季节,匈奴骑兵就沿河谷挥师南进,直抵关下,当时恢河河谷可容“十骑并进”,所以大多数时候,宁武关成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战的主要战场。

隋唐魏晋以来,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南下掠掳,经常选择宁武关为突破口,数千年来,宁武关战争几乎不断。

“这次怕是宁武关建成以来,最为惨烈的一次大战吧?”

听完唐通滔滔不绝讲述,唐王已经走到城门甬道下,望着城墙上斑驳陆离的箭孔刀疤,想象着千年战事,不由喟然长叹。

“那还要看李闯想不想打,若是闯贼肯绕道而走,倒也无事。”

唐通嘴上这么说着,却也知道明军这次增援山西,为的就是要在宁武关拖住顺军,为京师争取时间,所以一场大战在所难免,哪怕李闯试图绕过此处,唐王也会主动出击。

宁武关守军望见一群叫花子打扮,自称援军的流民来到关前嚷嚷着要进城,只把他们当成顺军前锋,忐忑不安。

张游击倒是颇为淡定,不顾幕僚劝谏,听见刘公公喊话,当即下令开关。

一万人马列队而行,军容勉强还算整齐,就这样进入山西第一雄关。

此时此刻,数百里外的代州,周遇吉望着铺天盖地涌来的顺军,和朱由检预料一样,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便放弃城池,便率领麾下五千多人马,朝他的老巢宁武关逃来。


状态提示:第四十四章 鸠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