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青春校园>莫负韶华>第一百一十六章:阴谋

一路走来,皇帝倒是知道因为大运河突然对商户停运,各处都有受损,百姓情绪激动不稳定。可就连当初在北城的百姓示威游行也在短短三天之内被知府劝服,怎么又会在各地突然出现各种不稳定现象甚至武力起义?

便是扬州萧条,各处来的客商怨气冲天,他们在商海中沉浮,也该知道自己的斤两更该清楚罢卖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是百姓天真,真当他们胡乱闹一闹就能左右朝廷,还是中间还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皇帝看着各处传来的密信,眉头皱起又渐渐松开。

“传户部、工部两位尚书进宫!”

皇帝传召,两位尚书很快就进得宫来。见皇帝问询上次派人探查大运河运盐可行性的事情,两位尚书相互看看都没有抢先说话。

“怎么?到现在都没有结论?”

皇帝的语气很轻,神色也看不出喜怒心情。可联想着周韶华他们的案子还悬而未决,便猜测是要以此为参考为周、王两家定罪。

户部尚书和周家向来亲厚,有意替周家说几句好话,可大运河南北疏通,承运粮、饷,官用物件已经让迁都称为可能,若再能繁华南北两地,那……

朝堂上的各种势力盘根错节,当初调查大运河运盐的事情几位王爷就打过招呼。下面没好生办这件事,也不想好生办成这件事。如今皇帝再问,可该怎么作答?

工部尚书和周、王两家素无交情,回答起来倒少了不少顾忌。

他见户部尚书为难,便上前一步,作揖行礼后道:“微臣已经派人去各处详细查验,结果是要实现大运河兼运食盐,至少还得十年时间!”

皇帝眼神顿时深邃起来,他意味深长的哦了一声,饶有兴趣的问他:“十年,怎么个说法?”

“大运河疏通不久,寻常运送粮饷已经任务繁重。若再要兼运食盐,首先得再建造船只,培养相应的船头船工。其次得再多兴建仓储,组建管理运营衙门,管理盐运相关事宜确保相关秩序和规则。为保证运河畅通,投入盐运船只后得重新评估运河容量,以免拥堵;各处得再设应急人员,制定应急措施,以防风暴等意外情况发生,更怕翻船事件频发,货品翻入河流与泥沙一起堵塞河道!”

说到这里的时候,工部尚书特意抬眼看了皇帝一眼。

大家都知道朝廷为了疏通会通河付出了多少人力、物力甚至军力,都知道为这条河多少劳役意外丧命。皇帝想迁都,大运河就是输送血液和养分的命脉,畅通可比创造财富重要多了。

两位尚书觉得:但凡是有头脑的人都该知道怎么选,尤其如今的大明国家富饶并不缺大运河挣来的那点银子。

皇帝淡淡的看着他们,好半晌后才接着淡然的问道:“完善这些问题的避免方法,你们觉得至少需要十年?”

“是!”

高位后的皇帝安静的品了口茶,而后摆手让他们下去。等他们离开,皇帝便吩咐锦衣卫带周韶华和王文过来:“隐秘些,别惊动了人!”

不管锦衣卫在当时的名声如何,办事能力也是绝对的高。皇帝不许惊动了人,周韶华和王文被带到御前的时候,当真是神不知怕鬼不觉无人知晓。

锦衣卫行事隐秘,周韶华一路过来也猜到了是要见大人物。所以,见到皇帝的时候,他并没有多少惊慌。

皇帝也没心思和他们虚情假意,等他们行罢礼,皇帝便将周知府、周韶华当初写的奏折等物件递到了周韶华面前:“这些东西,你可还认识?”

再熟悉不过了!

见到皇帝的瞬间,周韶华实现理想的**瞬间膨胀,却也知道分寸的强行按捺了下来。他面上神色并无多大波动,只规规矩矩的回道:“是家父亲笔所书的奏折和微臣用半年时间调查所得的笔录。”

“既然认得,那你也该知道上面写了什么吧!你说大运河适应商运可行,朕倒想问问你可行的点在哪里!”

这个问题让周韶华有些懵,可行的点就在他的观察笔记里啊!运河能容纳那么多船只,码头有一定的仓储能力,劳役和船工可能还欠缺些,可有齐船头他们在,新培养出些也并不会耗费太多的时间。

但凡能周韶华能想到的问题,当初的笔录里都有解决办法。皇帝若仔细看过,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

周韶华弄不清皇帝的意图,也只得根据记忆重新说起自己的见解。可他才刚开口没多久,皇帝就打断了他:“上面写过的就不消说了,你说说看河道安全如何保证;船只、船工短缺各路货品如何周转运载;还有河道的拥堵问题,意外事故的防范和急救措施等等。你建议大运河尽快兼顾商运,那这些问题你都想过吗?”

这些问题周韶华想过,他不但仔细想过还反复推敲,有了相对成熟的解决办法。

皇帝既然想要了解这些,那便说明又开通大运河商运的想法。周韶华心中说不出的激动,好费了一番力气才没在御前失态。

他理了理思绪,而后便有条不紊的仔细作答。他的回答严谨而周全,造船、建仓以及船工培养这些方面细致详细。对维护河道通畅和安全方面,他的办法新颖独到。其它方面虽有些小瑕疵,可漕运这样的大工程本来就不可能靠一个人全面完善。

皇帝认真听完,右手点着案上周韶华的记事本,脸上有了淡淡的满意。

“如今多个城镇的商户吵闹着逼朝廷用大运河商运,尤其以北地和


状态提示:第一百一十六章:阴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