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国语片想在粤语观众心里受欢迎,其实是很困难的,后世的国语片在香江,就没几部卖得好的。
当然,这时候国语片可比八九十年代的情况好多了。
起码现在有这么多内地的逃难群众,国语片还算是有不少观众市场的。这种有利的市场环境,一直持续了将近三十年。直至第二代移民都步入中年,极少进入电影院后,才渐渐消散。
然后,便是完全在粤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第三代,所掌控下的香江电影黄金十年了。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总之就是在国粤观众分家的情况下,想拍摄一部国粤观众两边人都喜欢的片子,是极其困难的。
当然,分开配音的不算。
杨秋记忆中,能在粤语观众那里大卖特卖的国语片,并且深受观众喜爱的,便只有一部82年版的《少林寺》了。
1982年已是粤语片崛起,国语片势微的年代了。
但《少林寺》却逆势而起,大收1600万票房,位列香江年度票房排行榜第四。
这个数据在排行榜前二十基本都是粤语片的情况下,简直亮瞎了一众电影人的眼睛,也为后来的影迷们所津津乐道。
但是这个成绩,除了电影本身制作精良外,却也还有一点的外部因素。
那时候内地刚刚改开不久,所有的一切隐藏在迷雾下的东西,渐渐向世界展现开来,份外吸引外部人们的瞩目。
《少林寺》作为一部完完全全的国产片,注定在一开始便吸引了香江很多人的目光。
所以这部电影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一点顺势而为的意思。
但是放到现在,《少林寺》却肯定行不通。
第一自然是电影肯定不能去内地取景的,所以那种奇特的吸引力当然也无从谈起;第二便是现在的摄影科技和技术都还不过关,拍不出那种山水和画面意境。
至于第三,便是现在的武打设计了……
现在的武打设计,怎么说呢,杨秋是不忍直视,就连现在拍得最好的《黄飞鸿》系列,里面的武打设计也还处在最原始的状态。
此时最普遍的打法,便是京剧里唱大戏时的那一套,几人上去咿咿呀呀一番,顺便武弄两下,摆几个p,便算是打完了。
至于更先进的,比如《黄飞鸿》系列,反而有时拍起了实打。
但是实打,你们也知道现实里真人打架是个什么样子,虽然真实,但却是根本一点美感也没有!
所以这个时候想拍《少林寺》,你还得先培养一个符合心意的武指出来。
这种耗时耗力的东西,杨秋觉得以后他有钱有闲了可以试试,至于现在还是免了吧。
于是,杨秋把目光锁定在了第二样东西上面……
当年杨秋初入程纲的话剧团,在月园首演《秋海棠》时,便发现此时的大爷大妈们有趣的一点,那便是只要是大戏,不管粤剧还是京剧,他们都看得津津有味,也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听得懂。
看戏,一直是国人几百年来的传统,也是现今香江粤剧片兴盛不绝的原因。
当然杨秋不可能拍粤剧片,虽然他知道粤剧片里有一部《帝女花》很是出名,现在也没有人拍成电影,但这并不符合他一开始想拍一部国粤都大卖电影的初衷。
由此,他便想到了《江山美人》,这部李汉祥的集大成之作。
毕竟这部片子虽然他没看过,但某部邵一夫的回忆纪录片里,却提过这部片子得过亚洲影展的大奖,还引发了一代黄梅戏电影热潮,上映的时候更是引得万人空巷。
上一次看到万人空巷这个词,还是《sh滩》在电视上首播呢。
既然能用上‘万人空巷’这个词,想必这部戏也是大卖了的,再加上引发了一代黄梅戏热潮,以及此时人们对于看大戏的喜爱。
杨秋觉得,黄梅戏可行!
《江山美人》虽然没有看过,但至于到底拍什么,杨秋心里可是早有底稿了。
黄梅戏起于鄂兴于皖,后经一系列推广,终于辐射全国。
杨秋老家所在的湘北,更因临近于鄂,早在推广前便是黄梅戏的辐射地之一。
杨秋的爷爷奶奶,便一直是黄梅戏的忠实观众。
而由爷爷奶奶带过一段时间的杨秋,自然也是看过听过一些黄梅戏的。
只是他爷爷那一辈所能看能接触到的,大都是内地产的黄梅戏,《江山美人》自然不包括在内。
但是没关系,有《天仙配》和《牛郎织女》这两部经典,也是够用了。
至于到底拍哪部?
两者之间二选一,自然是布景更少人员更少的《天仙配》,排在了第一位。
然后电影的副导演之位,杨秋自然交给了一直想当副导演,后来又和黄梅戏结下了不解之缘的李汉祥。
就当提前培养人才了。
其实,李汉祥第一次听说要拍古装剧,他是拒绝的,因为,你不能让他拍,他就马上去拍,第一他要试一下,然后du……
啊呸!
其实李汉祥第一次听说要拍古装片,他是拒绝的,因为什么?
因为古装不赚钱啊。
你看人家永华的《国魂》和《清宫秘史》卖的好,但人家投资也大啊,宣传时说的可都是部部百万港币投资。
其实仔细算下来,这几部戏李祖咏都是在赔本赚吆喝。
至于其他的粤剧之类的古装戏曲片,就更别说了,大都是直接买断给戏院,能赚什么大钱。
现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