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恐怖悬疑>轮回闯末世>第307章 孙权的自知之明

说起孙权的政治手段,宁凡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以战促和,逼迫曹操代表的大汉王朝中枢,认可他的合法割据地位”。

宁凡认为,孙权很有自知之明,能够很好地认知自己的地位条件,他知道自己不具备称霸中原的条件,人口太少。

故而,他从来采取的大战略,就是“守”之一字。

世人以为孙权只是继承父兄基业的二世祖,只知道守土不会扩张。

那才是对这个先后在赤壁、夷陵两大战役,大败当世两雄曹操、刘备的一代枭雄的极大误解。

孙策死时,庐江郡脱离,孙氏治下只剩四郡之地。

而孙权历经二十年时间,将地盘扩张到了扬州、荆州、交州三个州,总计二十余郡。

当时江东地区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根本不具备以此为根基,去统一天下的条件。

宁凡十分清楚,在这古代冷兵器战斗时代,人口才是决定性因素。

彼时,大汉王朝的人口密度分布,是这样的。

益州精华首为蜀郡,次广汉;荆州精华首为南阳,次为南郡。

扬州精华为淮南的九江、六安,次为庐江。

也只有这几个州郡的户口数和繁华程度,能勉强和中原各州郡相比。

而东吴的基本领土,是江南的吴、丹阳、会稽、豫章四郡,还有个庐陵,是从豫章郡分治出来的,而庐江郡只得了沿江一小块。

至于今天的闽南省一带,当时只在会稽郡下设置了一个建安县,根本就是力量真空。

孙权即位时的这些地盘,也就和益州的巴郡、汉中;荆州的荆南诸郡一样,看着地方大而已。

以人口和开发度而论,也就比南中、岭南这些蛮荒之地强得有限,和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区,决不可同日而语。

这还不算,在曹魏和东吴的常年战争中,曹操下令把原本繁华的淮南地区,彻底搬空成了无人区,一如他们对付蜀国,搬空汉中郡一样。

所以,作为一个精明的现实主义者,比之从贫瘠的江东去幻想如何征服整个天下这种雄心壮志。

孙权的选择当然是脚踏实地,尽可能多地扩大领土。事实上他已经做得足够成功。

很多人先入为主地接受了“三分天下曹孙刘”,将孙权当成定要和曹操、刘备逐鹿天下的对手。

所以当然觉得他的行事作风,毫无争夺天下之志,令人失望。

岂不知相比衣带诏、斩车胄后,刘备和曹操已是不死不休;孙权和曹操从来并无不可解的利害冲突。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是否真有立刻以武力征服江东的计划?只怕未必。他连荆州也才刚刚到手,远谈不上统治巩固。

因此表彰他有认为孙权联合刘备反曹的先见之明,亦等于说曹营其他智者,包括荀彧荀攸在内,包括曹操本人在内。

都认为孙权会和公孙康杀二袁一样,杀了刘备这个头号反贼,献其首以归附中枢,才对此盲目乐观。

关于公孙康的事件,史书这样记载:

“尚、熙与乌丸逆军战,败走奔辽东,公孙康诱斩之,送其首……康亦心计曰:“今不取熙、尚,无以为说於国家。”

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昱料之曰:

“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

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

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

谈及赤壁之战,之所以只提“与备战”,说白了不过是此时信息不对称。

曹操只是虚言恫吓,没有当真以孙权为对手,还以为自己仅仅在和刘备军作战。

因为有之前曹操认可公孙氏割据辽东四郡的先例,扬州菁华之地本在淮南,孙氏占据的江东六郡同样是贫瘠偏远的化外之地。

如张昭等东吴文臣,会相信孙权表面臣服,绑送刘备或斩其首级给曹操示好,曹操会同样允许孙权名义上归附,合法割据江东,也在情理之中。

而以一众东吴文臣在历史上的品行,若单凭鲁肃一面之辞,便以为他们都是只顾个人功名利禄之徒,不惜卖主之人,不免失之片面。

莫忘孙策托孤时遗训,同样是嘱托张昭能守则守,不能守则归附中枢,争天下野心自此而止,只要能保孙氏一门子弟平安,才是孙策临终时最看重的。

所以曹操赤壁战后的后悔,正是没想到孙权是吃软不吃硬的人,虚言恫吓“会猎江东”,却起了反作用。

其后曹操主力和孙权纠缠十年,在淮南地区多次大战,对双方都是得不偿失,反让刘备趁机西进做大。

等到曹操一旦放弃武力统一计划,同意认可孙权割据江南,封高官赐显爵,孙权就求之不得,上表称臣了。

之前孙权联合刘备的十年反曹战争,不如说也正为以战促和,逼迫曹操代表的大汉王朝中枢,认可他的合法割据地位的因素更大。

整个孙权统治时期,不断派出海船去台湾、去海南、去东南亚,首要目的都是为了搜刮人口。

几乎每个东吴将领的个人传记,都在拼命打山越,无非就是抓野人也掠夺人口。

这场对山越战争持续数十年,最后初步解决问题的诸葛恪,三年时间收服四十万山越,得四万甲兵。

孙权大喜过望,临终前立他为首席托孤大臣,以赏其功。


状态提示:第307章 孙权的自知之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