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移民全球>第七百零三十七章:神赐之地(十)

问题在于,地形只是影响降水量的因素之一,相比之下风向的作用要更大。

墨西哥湾北部,即米国东南平原,雨热同期的亚热带气候,受益于每年夏季,从东南方向吹来的季风,虽然会因此有飓风灾害。

中美洲雨林地带的形成,归根到底则是因为东北信风的存在,将墨西哥暖流上空的暖湿气流,吹向了玛雅人的生存之地。

在哥伦布决定向西探险,寻找天朝和印度的时候,这股东北信风亦曾经,帮助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完成这次发现之旅。

只是,到了米国所处的中纬度地区,大西洋之上所刮起的,就不再是东北信风,而是著名的“西风”了。

环行于北纬35°~65°之间的西风带,曾经帮助哥伦布的船队回到了欧洲,

并且为纬度偏高的欧洲大陆,带去了丰沛的降水,以及相对温暖的气候。

想象一下,纬度甚至比m古首都w兰巴托,还要高一点的大巴黎;同纬度平移到北亚,

就会落到贝加尔湖中的柏林,如果没有西风的帮助,将会成为什么样的苦寒之地。

大家肯定能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西风之于欧洲大陆的重要性了。

只是,资源永远是有限的,欧洲大陆借助西风得到了大西洋的厚爱时,北美大陆却不得不成为牺牲品。

作为补偿,太平洋水气同样在西风的作用下,被带入了北美大陆,并为米国西海岸地区,带来充足的降水。

以太平洋海岸城市西雅图为例,它位于北纬47度36分35秒,这座城区年平均降水量达到1000毫米左右,

山地降水甚至能达到3000多毫米的城市,在米国便素有“雨城”之称。

然而,科迪勒拉山系的存在,阻挡了太平洋水气,在北美大陆的进一步深入。

地理阻碍,不仅让山系腹地盆地(米国大盆地)呈现出大片的荒漠状态,同时也在落基山脉以东的高地区造就了“雨影效应”。

在西风的作用下,落基山脉以东地区越是离山脉近,降水量反而越小。

然而,刚才描述的这片高地,正式的地理名称,却没有被标注为“草原”或者“高原”,

而是一个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标签——米国大平原。

这个名称的出现,源自于米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

在英国统治时期,帝国治下的移民们,被限制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沿海平原,也就是最初的“北美十三州”地区。

这种情况的出现,最初是因为,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原本是法属路易斯安那的范围。

不过,尽管在米国d立战争爆发前的1763年,英国已经通过战争,得到了密西西比河以东,至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的地区。

但为了便于管控,已经有分离倾向的东海岸殖民地,英国政府出台了,禁止向密西西比河流域迁徙的禁令。

随着米国d立战争的结束(年),英国的禁令,自然也就不再起效果了。

原本聚居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英国移民们,后来应该已经可以叫米国人了,他们开始翻越山脉,向西寻找新的土地。

这也就是为什么,地缘角度的米国“西部”,范围曾经要比,地理层面的认知要广得多。

随着米国领土的持续向西扩张,以及西进运动的一步步推进,落基山脉东麓那片,无论从海拔还是降水量来看,

都与大家印象中的“大平原”,相去甚远的草原地带,亦不可避免的成为了被开发对象。

为了吸引移民,政策的推进者便玩了一个游戏,将本该称之为“米国大草原”的这片土地,宣传为了“米国大平原”。

为了不至于给大家造成误解,也为了还事情的本来面目。

接下来的讲述中,我将把这片涉及到米国:蒙大拿州、北达科他州、怀俄明州、南达科他。

内布拉斯加州、科罗拉多州、堪萨斯州、新墨西哥州、俄克拉何马州、得克萨斯州等,十个行政区的高原,称之为“米国大草原”。

如果,历史上的中美洲文明,注定将遭遇来自北美的威胁,那么最有可能成为压力源的,便是这片“米国大草原”。

吊诡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

巨大气候差异看起来象是主要原因。

在旧大陆,我们似乎可以找到可供参考证据。

比如,13世纪初,西征的成吉思汗大军,在试图跨过印度河,深入恒河平原时,强悍的蒙古战士,就对当地湿热的气候极度不适应。

后世的印度,也因此,没有被这场所谓“黄祸”所覆盖。

然而,蒙古人的失败,更多是因为,他们的扩张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纵观印度历史,我们会看到,无数源出欧洲或北亚草原,在中亚地区已经适应了,干热气候的游牧者,越过开伯尔山口,进入恒河平原建立政权。

也就是说,只要有足够长的适应过程,气候差异本身,并不会成为扩张的障碍。

唯一的问题在于,过大的环境差异,会使得入侵者属地化,并最终与那些,留在祖地的族人分化为不同的m族。

“马”的缺失,是中美洲文明,未曾遭遇北美威胁的核心原因。

在了解马的作用前,我们先来看看“前哥伦布时代”,北美乃至整个美洲,在动物种类上呈现哪些特点。

地理分割,使得新大陆在物种上与旧大陆之间,呈现出太多的不同。


状态提示:第七百零三十七章:神赐之地(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