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月色,带着酒兴,贾村言回到了仁丹庙中。
此时,庙中和尚们还没有睡,见他回来,吃酒吃得满脸通红,有暗中窃笑的,也有上前与他打招呼的。
贾村言随意和他们说了几句话,就回到下处休息了。
天尚未亮,贾物显突然被外面的一阵梆子声惊醒了。
打更人的声音悠长尖细“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贾村言起身一看,外面天色还有些黑,不过黎明已经不远了。
他一翻身,被一个硬物硌到了。
贾村言伸手一摸,摸到了一包银子。
他一思索,这才想起来,原来,这包银子是他晚上在贾物显家喝酒之时,贾物显给他做进京路费用的五十两纹银。
因为摸到了这包银子,贾村言也就顺便想到了进京赶考之时。
一想到进京这件事,他哪里有心思再睡下去?
贾村言起身收拾了一下,漱洗已了,将银子放进包裹之中,与庙中和尚们交待了一下,就披星戴月,离开仁丹庙,出枕河城,进京去了。
庙里的和尚们见了急匆匆离开,知道他是得了银子,进京去了,也都啧啧称奇,感叹贾村言果然有造化。
他这一去,或许因此而发迹,也未可知。
内中就有一个小沙弥,正是曾被贾村言冷落,又曾出言讥讽贾村言的那人。
他望着贾村言匆忙离去的背影,说道“他这一去,必将青云直上,胜过我等在这个庙里干熬。”
有和尚对他说“你也去读些书,考个功名,就不用在这里当和尚了。”
话中带着讥诮之意,小沙弥却并未理会,只是一笑,也就罢了。
话说贾物显因为夜间吃了些酒,早上直睡到日上三竿,红日透窗,他方醒来。
贾物显吃过早饭,想起来昨天夜里的事,又想起了贾村言来。
他对娘子封氏说道“贾村言先生进京赶考,人地生疏,我想写个收信,托京中有些相熟之人,照顾于他。让他到了京城之后,也好寻个下处落脚。”
封氏说道“那就写吧,一封书信而已,也不费什么事。”
贾物显来到收房,唤过小厮磨墨,不一会儿,就将书信写了。
他拿着书信,信步出了家中,进仁丹巷,来到仁丹庙里。
到这里,他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贾村言早就离开了。
庙中一个小沙弥说道“贾先生走之前,也曾交待过,说是若是贾老爷来寻他,就告诉贾老爷,他赶考心切,无心在这庙中多留半分。读书人以功名为要,至于其他,皆是小节,也大可不必在意。”
贾物显听了,心中感叹贾村言功名心重,又一想,贾村言久在困顿之中淹蹇住了,有此机会,他又怎么能不心急?
想到这里,贾物显也就释然了。
回到家中,贾物显将所写的荐书放在书架上,就将此事忘在了脑后。
那贾村言进京赶考,且不必细说,先说这贾物显,他在家中过着品茶修竹,观花赏月,自在逍遥的日子。
倏忽之间,新年已过,元宵灯节到来。
贾物显家门外街上,那舞龙灯的,耍狮子的,踩高跷的,热热闹闹,歌舞喧阗。
整条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热闹得好似沸腾了一般。
正所谓是家家欢笑,人人开颜。
贾物显女儿见街上热闹,就想出去看热闹。
贾物显叫过家人来宝,交待道“你带着她去街上看社火花灯,须得小心在意,别让街上人多,给冲散了。”
来宝答应了一声,将贾物显女儿扛在肩头,带着出去了。
到了街上,果然是格外热闹,异常繁盛。
贾物显女儿看得目不暇接,笑个不停。
来宝记着贾物显的话,格外小心,寸步不离贾物显女儿身边。
也是事有凑巧,来宝有一个故乡的朋友,来枕河城中做生意,在元霄灯节之时,也到街上来看热闹。
他在人群之中见到了来宝,十分欣喜,上前来叫道“来宝。”
来宝转脸一看,见是故乡来的朋友,也是格外欣喜。
两个人就在一处说话,来宝一时疏忽,松开了牵着贾物显女儿的手。
正在此时,街上人潮涌动。
原来,是那舞龙灯的一个不小心,将手中舞着的炭火抛到了人群里。
众人笑着,叫着,骂着,争先恐后躲到一边去。
那人潮好似波浪一般,朝着四周扩散开来。
贾物显的女儿刚丢开来宝的手,就被人涌来的人群一挤,被挤到了一边。又被人潮一涌,便淹没在了人群之中,不见了踪影。
来宝发觉事情不对,急忙转过头来,再找贾物显女儿时,哪里还能找得到?
这一来,来宝可就急得不得了。
他扯着嗓子,在人群之中叫贾物显的女儿。
任凭他把嗓子叫破,喊声也传不了多远。
街上人太多,声音实在是太嘈杂了。
来宝与他故乡的朋友一起,在街上到处寻找贾物显的女儿。
他们两个一直找了半夜,直到街上的人慢慢散尽了,也没有能够找到贾物显的女儿。
来宝六神无主,惊惶失措,蹲在街头不敢回去见贾物显。
他故乡的朋友说道“为今之计,不如你就逃走了吧。你若是回到你主人家里,他去一告官,拿住你先打一两百板子,再上夹棍,最后将你投到狱中,你想想,你还能有命在?”
来宝仔细思考了半天,最后想来想去,没有办法,也只有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