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军事历史>华夏系统之欧陆女皇>第四百六十一章:陶州的情况

……

“启禀陛下,这些百姓大部分都是由鲁州中高学府的学子组成的。”

鲁州使者对于这些学生们也是感到无奈,他对高阳雅君拱手作揖说道。

高阳雅君听到学生,她又想到那几个从宛州辍学跑去陶州担任教师的学生,她皱着眉头说道:

“学生,又是学生,难道是他们的学习压力不够大么?怎么天天搞事情,什么事情怎么都有他们?”

梅宪英皱着眉头:“学生自然应该以学习为重,他们是不是受到什么蛊惑啊?”

鲁州使者同样皱着眉头说道:“启禀陛下,他们是认为我华夏帝国被动防守太憋屈,所以他们想要上战场。”

高阳雅君点点头:“果然是小孩子的想法,战争的事情岂能是他们这些学生随意揣测的。

你给朕听好了,这请愿书朕瘦下来,等会儿朕写一封信给你带回去。你要好好的看好这些学生。

朕知道他们只是头脑一热,你可不要弄得这些学生全部都头脑发热啊!”

听到高阳雅君说的话,鲁州使者点点头对高阳雅君拱手作揖道:“陛下,臣明白,臣回去之后一定对鲁州刺史大人说。”

高阳雅君点点头:“嗯,好的,这件事对于我们华夏帝国来说十分重要,学生就是我们华夏帝国的未来。

你们可能千万不要让他们跑偏了,不要让他们被有心人所引导。”

高阳雅君这话并不是对鲁州使者说的,而是对在座的各位说的。

高阳雅君从始至终都认为学生就是华夏帝国的未来,她想要把学子们培养成华夏帝国未来的顶梁柱。

如今华夏帝国又他们这些人支撑着,可是他们这些人早晚要逝去,高阳雅君可不相信什么寿比南山这种事情。

所以她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引导十分的重视,华夏帝国的官员们也都看得出高阳雅君和先帝对于教育的重视。

之前他们并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可是随着华夏帝国的人才慢慢的成长起来,这些官员们才发现。

原来他们这些学生对于华夏帝国来说有多么大的用处,可以说如今的华夏帝国中下层百分之五十是由学生组成的。

而另外百分之五十则是由军队的退役军人所组成的。

这群人使得华夏帝国对于中下层的控制不可动摇,他们使得中下层的百姓们知道自己是华夏帝国的人。

而不是如同未来东方王朝那样自甘堕落,逐渐使得皇权不下乡,使得朝廷对于基层毫无掌握。

这无疑的落后的,但这不仅仅是落后那么简单,先秦两汉甚至魏晋南北朝和如今的大唐。

皇权是掌控得到地方乡镇的,而不是像未来那样,地主成群,皇权不下乡。

华夏帝国之贵族,华夏帝国之世家,说白了就是靠生命拼搏而来的。

这些人有功之人虽然享受生活,但是他们可不会容许有人比他们更为享受。

像后世一个小地主比朝廷官员还要懂得享受的事情华夏帝国目前还没有发生。

地主这个阶级甚至华夏帝国都不一定会存在。

在高阳雅君的认知之中,地主就是国家的蛀虫,地主完全帮不到国家什么忙。

毕竟东方王朝有着无数的血一样的教训,往往最先卖国的就是当地的地主和文人。

正因为如此,高阳雅君除了抑制地主阶级的诞生之外,她还格外的抑制只会瞎扯淡的文人。

特别是那种丧失群众基础的文人,高阳雅君可是十分厌恶的。

当然在华夏帝国之中,不止高阳雅君厌恶那种人,朝廷的官员们同样厌恶那种文人。

那种文人在华夏帝国是不可能生存的,就算在学校时期有那种人,可是随着军旅锻炼和下乡锻炼。

那种文人也会变为一个有群众基础能文能武的人。

更何况华夏帝国虽然重视识字率,但是骨子里华夏帝国还是属于一个军功贵族的国家。

看看华夏帝国上层官员的组成就明白这个道理了,华夏帝国上层官员们全部都是行伍出生。

各个尚书都是参加过战争的,就连礼部尚书李学儒都拿了不知道多少战功才能坐到礼部尚书的位置。

否则为什么不是其他人坐上礼部尚书的位置,难道就是因为李学儒之前是东方大唐的人么?

恐怕不尽然吧!当年大唐来到华夏帝国的人又不是只有礼部尚书李学儒一个人。

征北将军赵元安这些同样的当年东方大唐王朝的百姓,陶州牧龙亚汝和如今在波兰王国的波兰相国冯浩原都是当初那一批东方大唐王朝的人。

先不说当年的年纪还小的冯浩原和龙亚汝,征北将军赵元安也就比李学儒小了几岁而已。

但是为什么礼部尚书不是征北将军赵元安?很简单的道理,因为礼部尚书李学儒的功绩多啊!

华夏帝国从来都不是一个以年龄来决定官职的国家,华夏帝国是以功绩和能力来决定官职。

当然这并不是说华夏帝国不尊重老人,华夏帝国对于老人可是十分的尊重,华夏帝国甚至还把西汉王朝时期对于尊重老人的律法借了过来。

但是总体来说,华夏帝国还是讲究能力和战功。

能力其实华夏帝国大部分都不是十分在意,能力可以后期培养和弄虚作假,而战功是不可能弄虚作假的。

如果战功分配不匀,那么华夏帝国的军队就不可能如此强大,华夏帝国的将士们恐怕早就反了。

正因为华夏帝国对于战功分配合理


状态提示:第四百六十一章:陶州的情况--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