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殿。
蔡邕起身离开坐席,步入书房之后。
王允吞了一口唾沫,望着眼前的屏风,抬起袖子,擦掉了额头上细小的汗珠。
他认识蔡邕,就像田丰、钟繇也认识他一样。
他们四人能坐在第一排,首先是各自背后都站着一个或多个大世家。
蔡邕与杨赐、郭禧等人很早就认识,一直被杨赐等朝臣赏识。
而钟繇的曾祖父钟皓又是颍川四长之一,他从小就博览群书,知识渊博。
历史上的他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因帮助汉献帝东归有功,被封东武亭侯。
后来他得到曹操赏识,被委以重任,担任司隶校尉,替曹操镇守关中,功勋卓著。
曹魏建立后,他历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职,累封定陵侯,死后更是配享曹操庭庙。
历史上的钟繇,除了在政治上颇有建树之外,对于书法一道,也有很大的贡献。
他擅长篆、隶、真、行、草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他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人都曾经潜心钻研其书法,甚至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这个时候的钟繇虽然才二十多岁,却已经很有名气了,但相比之蔡邕、王允,仍然差了一大截。
至于田丰,纯粹是刘曜从招贤馆众宾客之中,意外发现的人才。
历史上他被评价为“刚而犯上,博览多识,权略多奇”,显然也是有真才实学的。
刘曜用他,不是把他当成谋士来用,而是另有打算。
钟繇比之田丰,其才能足以治理一县之地,稍加培养,假以时日,做一郡守甚至台相也未尝不可。
刘曜会召见他,主要原因便是看中了他的政治才干。
蔡邕与王允早几年就混迹朝堂了,虽说都是汉灵帝刘宏下面的小官,但也不是现在仍是白身的钟繇、田丰所能比。
王允本以为自己会先被召见,没想到蔡邕在他前面。
他之所以会这样想,乃是因为他有这样去想的资格!
首先,王允出身官宦世家。
王氏家族是太原郡的名门望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
而王允天资聪颖,独具慧质,深得长辈们的喜爱和赏识。
他虽出生豪门,却不迷恋和享受奢侈舒适的生活,反而充分利用良好的家庭条件,饱读诗书和泛阅经传。
少年时期,他就已经成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远近文人学士都对他刮目相看。
他崇慕卫青、霍去病,在学习文章经典之余,还坚持练武强身。
坚持数年的修文练武之后,他已经成为了精通文韬武略的全才。
由于出身官宦世家,他平日除了习文练武之外,也经常跟随父辈们出入官场,结交许多世家名士。
就这样,他在少年时期便从同辈之中脱颖而出,在整个太原也算小有名气。
其次,王允十九岁就当上了郡吏。
他在地方上做郡吏期间,秉公执法,铲除了一批又一批的地方恶势力,赢得了许多百姓的称赞。
被他铲除的人当中有人在朝堂里有大靠山,他仍然无所畏惧,高呼:“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此为非作歹,贪赃枉法,格杀勿论!”
就这样,在他赢得民心的同时,也得罪了不少人。
若不是当年的并州刺史邓盛出手相救,恐怕他早就成冤死鬼了。
此外,刘曜与刘宠、刘虞签订停战协议后,并州境内第一批上书表示愿意接受楚王统治的那一拨家族里面,就有太原王家的名字。
刘曜后来才获知当时众中小世家愿意归顺的细节。
原来是当时三十七岁的王允,借用刘曜“内战损耗汉室元气,给外族有机可乘”的观点,说服了他家中的众长辈。
虽说太原属于并州南境,但并州乃是毗邻边境的边州。
谁也不能保证草原上的那些外族,不会趁汉帝国内战的时候,对边州等郡县发动侵略。
尽管汉室的军事力量很强大,边民都很彪悍不畏惧外族,但国内的战火一旦烧起来,谁也别想有安稳日子过。
刘曜的观点是事实,王允深以为然,自然能说服自家众长辈。
而后王家举全族之力,劝说并州境内的许多郡县官员接受楚王的统治。
王家有功,其家主被刘曜授予可世袭的军公爵。
就这样,刘曜照着处理地方大地主的那一套方案,将王家等并州豪强也整编入了楚王麾下既得利益集团之中。
若是没有什么意外,未来王家家主去世,新的家主便是名望甚高的王允。
文成殿受到召见的八人之中,按理说只以已展露的才能来看,能力最大的肯定是他王允。
偏偏蔡邕在他之前受到了召见,这其中的原因,王允一时半会还没有想明白。
就在他琢磨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紧张的情绪也得到了缓解。
当王允听到身后李儒与贾诩介绍各自年龄的时候,他赫然发现大殿内众人座次的排序似乎是按照年龄来的。
就在他出神之时,朱大鸿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
“王允,大王召见!”
王允反应迅速,立即起身,很有礼貌的先向朱大鸿拱手致谢。
朱大鸿没有说话,就像一个机械人,转身在前面领路。
王允目不斜视的迈着碎步,尾随朱大鸿,绕过两道屏风,走进了书房